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关仝
关仝也画过《升天图》,但对物象的描画却美满是人间式的,是关中陕西一带山峦情势的实在写照。来人李德隅斋画品》对此画曾有详确的描述:“大石丛立,矻然万仞,色若精铁,……而深岩委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特别对山石的描画非常逼真:“石之并者,摆布视之,各见其圆锐是非远近之势;石之坐卧者,高低视之,各见其周遭广狭厚薄之形。”因此令人感慨:“笔墨略到,便能移民气目,令人必求其意趣,此又足以见其能也。”
《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画书著录,能够以为是代表关仝画风之作。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从荆浩,而将荆浩初创的全景山川及钩、皴、擦、染、点的山川画技法推向成熟。工画山川,决计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川”所作山川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川”。富有糊口力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 ,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活泼,饶于墨韵。
其画特别擅于揭示关陕一带山川的宏伟壮阔、苍茫荒废,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描画极其邃密:石体坚凝,山岳峭拔,杂木丰茂,台阁高古,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画树则有枝无干,或谓此法出于毕宏。惟不善画人物,需时每邀画家胡翼代笔。“下笔甚辣”,常常一笔而成,“其辣擢之状,突入涌出”,《宣和画谱》称其“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尤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
北宋高僧惠洪极喜关画。一日,朋友清酒保从长沙到天亭山来拜见他,求他踢偈语。惠洪冥思很久,设想着清酒保策杖登山、回视群峰的景象,竟然想到好似一幅关全作品《庐山落日图》,因而偈语四句信口而出:“到天亭下开春晓,丛摺万峰螺髻青;瘦策缘云上峰顶,为谁妆点落日屏。”
北宋的史乘中都以为关仝师法荆浩而又青出于蓝,乃至说“暮年笔力过浩远甚”。在宋徽宗御府中保藏了他九十四幅作品:关仝的山川画在构图上担当了荆浩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格式:“坐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而又峰谷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彴村堡,杳漠皆备。”从北宋《五代名画补遗》上所描述,能够较着地感遭到北方山川的宏伟气势,其间又不乏细节安排的丰富性。关仝山川的一个首要特性是善于缔造意境。他特别喜作秋山寒林,时而渗入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这些景观所形成的荒废氛围,使观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故当时人奖饰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对关仝的画风特性概括得最精确的是北宋的《丹青见闻志》,此中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高古,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等句。
关仝的画风对当时及后代均有很大影响。北宋闻名画家郭忠恕,暮年就师事关仝,不但气势宏伟,其笔法也不落俗套。别的,关仝的弟子另有王士元、刘永、王端等。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前人说他无一笔无来处,画精微,只是贫乏深山大谷烟霞之气。刘永是开封人,曾习诸家山川,一日见到关仝的画,大为感慨:“此乃得名至艺者乎?向所谓登泰山而小鲁。”因而专法关氏,公然登堂入室。王端字子正,山东人。山川得关氏之要,曾在大相国寺画过壁画,又善写肖像,宋真宗很赏识他。刘永、王端皆有四时山川传于宋世。元朝无锡画家倪云林,本属江南山川画派,但也从关画中接收了皴笔反正交代、层层相叠的画法,并将关画的中锋为主改成侧锋为主,成为一种新的皴法——折带皴,用于表示太湖沿岸的坡石,从而完成了倪氏的典范气势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