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侍郎养气的工夫也极深,“嗯”了一声,淡淡道:“本来不想叫你插手此事,不过料来你早就晓得了吧。”
桓春哪儿还敢替桓文坦白,便一五一十地提及他们到福建后的真情:桓文去退婚前,先探听了一下宋时的近况。因传闻他家在外头以桓家半子快婿自居,便恨他们父子在外借桓家之势,又恨他将婚事随便说与人知,废弛堂妹清誉,因而想经验他一回,教世人都晓得他配不上桓家令媛,他们家退婚退得有事理。
他身后的人却不承诺,而是直接抽走了他手中的信纸,本身展开看了起来。
桓凌从袖中拿出那封信轻抚,摆着一副恭敬面孔说:“通判倒是管刑名、粮草、督运的,上面哪个县里有督运税粮倒霉的,我这通判也要担上干系,正需路道台看顾。祖父若另有哪些弟后辈子在本地任职,无妨多写几封信,都交我带到福建,好请上官们格外关照我些个。”
这一去,唾手可及的资格、出息都没了,乃至还不知几时能再回京!
“后继有人”四个字直戳桓侍郎的心窝,他不由皱了皱眉,怒道:“莫非你还要为他拿本身的出息威胁祖父?”
他深叹了口气,踱到书房,让人挑亮蜡烛、铺纸研墨,坐下来给他暮年主持乡试时取中的福建河道写信。
他今已登上礼部左侍郎之位,大孙女又订下了周王妃之位,有周王娘家傅本兵为奥援,只差一步就能入阁,宦途可说一片平坦。可子孙却不敷成器,孙辈中只要一个桓凌能支撑流派,待他致仕,桓家还能有如此阵容么?
桓老太爷挥了挥手,有些不悦地说:“他是博儿的敬爱弟子,又是个读书人,轮获得你直呼他的名字?”
门外有人应了声“是”,随即有极轻的脚步声由远而近走来,给这屋里添了几分人气。贰心中放松了些,头也不回地叮咛道:“去拿火漆腊封,我要寄封信去福建。”
剩下两个孙儿,一个桓清诚恳木讷,只知埋头看书,连墨客间的寒暄都不爱去;桓文这个肇事头子更不必说。早晓得当初就不该叫他去,宁肯叫桓清……
座上的桓老太爷冷哼一声,厅上寂寂,那种沉闷气味却压得人不敢开口。
管家叫人把又哭又叫的桓春拉下去,桓侍郎听他哭叫声要把头上瓦片掀了,又皱叮咛了一句:“莫叫凌哥儿晓得此事。他与宋时一贯交好,若晓得桓文此举,恐他兄弟之间生隙。”
他抬眼直视着祖父,重重地说:“四弟读书不好也罢了,却不成有嫉贤妒能之心。若祖父放纵着他本日因妒害时官儿,明日他如何就不能害我?今后做出了祖父也没法回护他的事,我们桓家也要受他拖累,望祖父三思。”
桓侍郎气得一阵阵头晕,恨不得早二十年把他打死,免得他明天来就义本身平生心血。
那宋家子也是个有天份的读书种子,万一贰内心悄悄记恨本日之事,将来有了成绩要抨击桓文他们可如何办?本日他肯忍气吞声,半为交谊,更多的倒是为了他这礼部侍郎的权势吧?父子另有为名利权位反目标,何况只是师徒情分,又经得起几次耗损……
家人赶紧低头赔罪,改口道:“宋家三爷有个敬爱的娈童,就、就一时动意,叫人买下了那娈童赔偿他……却不料那娈童本来来往的才子们晓得了,竟追上来截了我们家的车,打伤四爷……”
他欲言又止,偷觑着桓侍郎的面色。桓侍郎微一点头,淡然道:“说罢,莫非保定宋家那边又不肯了?毕竟是我们家先退亲,他们还想要甚么,倘不过份,就如他们的愿便是。”
“你是清贵御史,岂能去内里做首级官!的确是混闹!”御史在朝中权势极大,就是三品大员也要低头,外放个布政使都是亏损。他这孙子竟为外人连出息都不要了,甘愿调出去当个小小的六品首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