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霸皇李恪 > 唐朝的官职制度(下)

我的书架

曰边疆清除(《百官志》作“清肃”),城隍脩理,为镇防之最。在停止考课时,考官便按照这“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把被考人的考成好坏和所得的善最多少,辨别为九等。其详细分等体例,据《新唐书·百官志一》所载:

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而与计偕,其不在馆学而举者,谓之乡贡。旧令诸郡,虽1、2、三人之限(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而实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籍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魏晋今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鉴别流品,隋时避杨忠讳,改成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高低考,进二阶;

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精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仲春,亲身在洛阳殿策问贡士,开后代科举轨制殿试之先例。不过,唐朝的殿试,只是在特别环境下才停止的,并没有成为轨制。

明经、进士两科,最后只是试策,测验的内容是经义或者是时势。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进士科加试读经史一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进士科加试帖经。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明经加试帖经,进士加试杂文。这类测验体例,侧重帖经,士子死记硬背,毫无实际意义。至玄宗时,又规定加试诗赋,据《新唐书·杨绾传》载:

最后再谈谈唐朝官员的俸禄以及致仕轨制。唐朝官员从当局那边所得的俸禄包含禄米、地盘、俸料三大项。

如果以上事情不犯不对,便一概以“准职分无失”措置。也就是说,在考第时,只要能获得中中,四年以后,便能够升迁一级。但如果户口、田亩有增损,公事有得失,那么就要酌情进考或减考,《通典·推举三》说,州县户口增益非常之一,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户口减损非常之一,降一等,农业收成增加非常之二,进考一等,减产非常之一,降考一等。如果各方面都有成绩,能够累计加等。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度的底子,农业人丁和地盘的增减,粮食收成的吵嘴,常常直接影响到国度的盛衰,唐王朝之以是采纳这类起落奖罚的体例,就是为了使处所官吏能各尽其职,尽力做好本职事情,以使封建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间,中心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对官吏的挑选和考查也更加正视,据《资治通鉴》卷194的记录,唐太宗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鄙人,虽亲不消”。他对统统官员非论职位凹凸,每年都需颠末必然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年(偶然也有四年或五年),又停止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品级;大考则综合三年(或四年、五年)中的品级以决定起落奖惩。这项严厉而沉重的事情是由尚书省的吏部主管。吏部下下有考功司,这个司就是专门卖力考课官吏的机构。在考功司中设有郎中、员外郎各1人,考功郎中品秩从五品上,卖力京官考课;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卖力外官考课。因为他们的品秩较低,只能卖力四品以下官吏的考课,对三品以上的大臣,必须报呈天子亲身讯断。为加强考课事情的严厉性和权威性,唐制还规定由大臣两人担负考校使,分校京官、外官的考课。又规定,由门下省的给事中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别离监察考课的停止,称为监考使。这类轨制在贞观初期就已经建立了。《新唐书·百官志一》说:

推荐阅读: 奋斗在洪武末年     箱子里的玄幻世界     至尊小神农     仙声夺人     林域守     [娱乐圈]所谓竹马这种生物     古代女子日常     [综英美]App不能拯救世界     孤魂桥     玛丽苏失格     空间之腹黑医女     齐天大圣是我哥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