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挂于一念,第二念不挂,二念尚不挂,何可挂万念。
颂:
心便是身身即心,心身只在显教门,
心性若伏,其身天然安止,心包太虚,何况骨肉乎,心性安好,血气自静,精气自宁,神天然清灵,因而内明身心,天然闪现,涵养其明,名为内修。
莫说性命事,性命本是一,人间一漏身,非真性命地。
世民气亦然,有正亦有邪,若能涵容者,正邪无争斗。
颂:
修真之士,当明道情,人间妄情,贪爱沉重,堕留存亡,斯须罢了,诱人慧薄,不信存亡,彼不修行,倾丧德行,亦无圣心,鲜有贤智,诽谤丛生,若无缘者,不成轻说,使诱人生非议,开罪无量,亦障自真圣路。
念来忽念去,思来或想去,心恒住平静,静处净性立。
以此为法,修身养性,渐得于静,聪明亦明,得此法者,性气自凝,名为灵丹,五气归元,至于养元,元心元性,至于归一,此乃静养之法,涵养得一之纲领,是故,欲修真得一者,当法例六合,起居作息,当有节度,初学者无知,当尊法行,至于得法,能够随性,何故然哉?性已从真,随真为行。
颂:
人生六合间,当学习六合,
欲学此法者,于身当得安隐,于心当得安宁,心止于安好,行于人间,虽复得真,各以缘法而行动,即有不同,故于有为中,有为诸行有不同也,是故修真之人,不成以计着无谓之事。
过往人间,众生身心,皆顺六合法例,是故寄心于品德,寄身于六合,无诸造作,而成圣贤,涵养完整,自成真仙,如是简易之法,后代之人可见而学不能成,盖以身心根器不达故,人之心德,渐以思路计算而庞大,因而后代乃有存思寄想之法,或观或守,多从心性动手,直入底子,趣从上古。
聪明何所来,无智无慧地,以二元入一,一归〇亦灭。
六合以外生与内生,只在本身以内,因何六合初成时而众生长生,后六合众生而短折耶?盖因六合初生,众生心简而洁,无诸造作,人间无恼,皆从顺六合法例而生息,以是人缘,过往众生皆得悠长。
颂:
以六合法例,顺六合摄生。
诸法从心起,修身从心立,心用身而修,诸行以心许。
真情非无情,无诸妄情也,痴迷恩仇内,妄情岂至心。
修真之人,师法六合,端方周遭,无执无失,始终以内,无有乱也,无轻无重,前后如一,因而存亡以内通达如一,此存亡若一,人间来去亦为一,已得于一,万事皆毕矣。
如是学静,乃为修真第一事,此为根本,此基之坚毅,为厥后行道之安顺也,若欲修真,此是第一,无此根本,统统修行,如沙聚塔,毕竟不成。
修真即须用至心,一丝不真非全真,
如此二种自生,人之存亡,乃有不同,表面六合,以此二种,亦现盛衰存亡之变,六合**乃风水火地四种气味交运而成,此四种气不能越六合,若六合譬为一身,即此四气在身内运转交合,化为雨露,六合之身,为之清爽,万物众生,以之得生。
妄情本因真情生,妄心亦是至心童,撤除妄性邪乱性,纯真一性自圆明。
器薄者分修,以肉立命基,渐弃于妄心,妄尽亦名真。
彼将万念运,心恒止于安,万念无妄情,清净性所现。
非识亦非心,心识亦非真,统统不离真,此真无等伦。
颂:
后代众生,心机浊乱,乃至浊劣,使人间多生忧?,于其起居不尊六合,于其身心背叛品德,因而聪明短浅而妄图富强,放流毒于人间,爱好恣欲,侵害身心寿命,以是人缘,不得长乐,以是人缘,人间修行之法,自古以来,皆因世道流变而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