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指尖正绕过被夜风吹来的发梢,闻言微微一笑,正要答复,却被李明远身后的小厮抢了先,只好笑着停了言。
本日看来,他在府里当家这些年积威甚重,这一嗓子吼出来,身后一干小厮吓得脑袋都不敢抬,活像小鬼儿见了阎王。
他背灯和月,月色下的身影素白苗条,在地上拖出一道长长的丽影,眉眼低垂,笑意婉约:“有人爱热烈,有人爱平静,晚之得公子们错爱,别无统统,只能陪一场热烈罢了……”说及此,他悄悄昂首,看着身侧的李明远,“不过一场热烈,世子爷说丧失不丧失,但是言重了……”
“世子爷!世子爷……”小厮本来声音不小,吵吵嚷嚷咋咋唬唬地跑过来,见到李明远身边含笑而立的秦风,一咬舌头自发抬高了声音,“王爷请您回府……出事儿了。”
但是当着秦风的面儿,他又动着别的心机,即便真那么感觉,直接骂伶人轻贱又不太合适。
是以肃亲王府一贯只要李明远说话算话。
只可惜,李明远底子没听出来。
能够入宫献艺的伶人多是这一行当的佼佼者,在太前面前是谈笑随便的,乃至偶尔会和天子平起平坐,职位是旁人设想不到的高。如此一来,将伶人的职位纳为良民,何止一个顺理成章。
朝野高低,皇室亲贵,纷繁以懂戏为潮流。君子名流捧伶人的去处亦被视为风骚佳话。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
“世子爷这么大气性……”他说着文雅地前行两步。
世子爷否极泰来,没等他张嘴等着,老天爷就给他掉了个如此色香味儿俱全的馅饼。
只要秦风在一边儿瞧着这架式,不但不怕,还“噗嗤”一声笑出了声儿。
梨园行里色艺两重,边幅标致的男旦最受追捧,男风骚行。曾经一度,剧场开戏之前,男旦扮好了戏要先在官座豪客之前亮个像,俗称“站便条”,供那些捧客打茶围,赚的就是这皮/肉买卖的银子。
不愧是红透都城的名伶,昏黄月,醉雕栏,他在这般月色之下,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之间,都是桃醉东风、满月紫箫的委宛风情。他桃花眼中暗笑的眼神、腔调当中回旋的轻音仿佛都带着勾儿,时不时伸出来挠一挠,平白勾的民气里发痒。
说的就是伶人们聚居的征象。
久而久之,皇城里有一句话传的很广,叫做“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伶人不辞轩和堂”。
李明远一听这事儿就冲动,刹时感觉上火,心说这他娘的又不是本世子乐意,本世子也是被逼出来的!你觉得老子情愿来招这个倒霉吗!?老子堂堂一个亲王世子要给伶人送葬老子感觉好他妈丢脸啊!
秦风唇角一勾:“晚之天然信得过世子品德。”
美人儿在前,风月恰好,到手的一场*旎旖,眼看就被这几个字弹飞了。
李明远的确七窍生烟。
晋朝男风骚行,这究起根儿来,还要追溯到高宗天子的皇后,世宗天子的亲娘――安太后。
缠绵含混的氛围被这煞风景的声音一搅,荡然无存。
宋国公世子萧禹就是一个例子。
“世子故意了。”
李明远没有在小厮回话儿的第一时候就斥责他,并非因为他情愿听。
这一回,小厮们十足涨了眼色,再没人敢凑到近前去了。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小厮:“……”
安太后活着时,世宗天子为向母后尽孝,常常招梨园子进宫,专为太后唱戏,乃至在太后的大寿寿宴上,曾多次亲身粉墨退场、彩衣娱亲,每次都能哄的太后欢颜。
伶人暮年因为世俗轻视的启事,根基不与内行通婚,全部行当内非亲即故,因为友情匪浅,相互有都是亲朋,常常聚居一处,伶人的寓所多以“堂”为寓所名,少数以“轩”为名,名号与安插皆极尽风雅,常有愿与名伶交友的风骚人物在此集会宴饮,席间达官权贵文人骚人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