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见于九音神采悲悯,想是想起了旧事之故,只获得:“那到底是有端方好还是没有端方好。”
李岩却道:“师叔,如果退一步便能息事宁人,人间岂有太多不平之事。张敬诚仗势欺人由来已久,大通不管如何遁藏都无济于事,本日又借比武之机伤人在先。对于这类咄咄逼人之辈,越是让步,越是滋长其放肆气势,长辈一时打动,忍不住便脱手经验他。”
于九音回身,将墙上挂着的一柄四尺长木剑取下,与“定海”一起置于二人面前,道:“明白了么?”
于九音解释道:“人间是需求端方的,没有了端方束缚,统统事物将落空次序。水流自高而低乃是天道,以雪山不足之水补东海之不敷;而人道是无私的,越是富有的人越想通过剥夺别人而使本身更加富有。若端方由圣明之人制定,由圣明之人保护,能够不足补不敷,使得天道长存。端方是甚么,每小我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以武功凹凸为端方,则有恃强凌弱;以财产多寡为端方,则有以富欺贫;以权势凹凸为端方,则有以上欺下。不一而足,长此以往,世风日下,小则大家自危,民生艰巨,大则民不聊生,天下动乱。也有以公道为端方,以道义为端方,以侠义为端方,恃之可荡不平、扬正气、君子心、匡天下!”
于九音却笑道:“话是这个理,但我观你言行,不似打动轻浮之人呐!”
这一段故事李岩是听过的,便道:“为主君尽忠不吝家身,当为侠义。”
于九音续道:“无端方不以成周遭。”又道:“天之道,损不足而补不敷;人之道,损不敷以奉不足。孰能不足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几句话都是先贤所言,但并非一家之言。李岩是晓得的。
于九音持续道:“但是此事你筹办如何告终?若你怕扳连张大通家人刻苦,只需我出面处理,量他父一个小小中介也翻不刮风波。”
李岩深思半晌:“我明白了,两剑大小相若,但是一重一轻,所能形成伤害也不等。师叔所谓内力凝实,便是指将木剑凝练为“定海”的法门吧。”于九音抚掌笑道:“不错,恰是此理。包容内力之空间虽不能增加,却能够将内力千锤百炼,降其量而增其质,待得复又充盈窍穴,其能力已不成同日而语。但是此时内力即出,经脉也须有接受之力才行。”
于九音道:“古时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可为侠义?”
他见李岩低头深思,便续道:“我等江湖人士,能守的也不过侠义二字,我且问你,何为侠义?”
李岩听到这里,已然明白,于九音乃是借机点醒本身,提示本身内力修炼之底子。当下跪倒叩首:“谢师叔指导,弟子方能明白,内力修炼之底子乃是凝练内力,安定经脉。”于九音扶他起来:“不错,妙手对决,绝无将敌手内力引入本身之理,不然本身将成为内力相搏之处,动辄毁伤经脉,结果难以预感,对于低手,吸噬其内力又有何好处。墨汁混于净水,净水尽墨。稠浊不堪以内力,欲凝练将难于本身修炼之百倍。练了此等损人倒霉己之功法,此生有望得窥天道不说,只怕经脉到处破坏,待得身材机能降落,莫说武服从不能保,只怕性命堪忧。天劫尊者纵横半生,暮年销声匿迹,怕是已死在哪个无人角落了吧。”
李岩道:“弟子已有所悟。人之所行侠义与否,不能只看行事之成果,也要看启事及目标,有堂堂正正之由,有光风霁月之心,可称侠义!为荡尽不平,为惩恶扬善,杀人都会中,可为侠义;为一己私利,暴起而伤人,此不配为侠。”
李岩道:“请师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