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经心机白费心,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一则形意拳术有三层事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1、三层事理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窜改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2、三步工夫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情势气质,严肃状似泰山。
今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前后分歧,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流行,正气衰弱,乃至身材筋骨不能结实。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健人之身材,还其人之初生本来脸孔。后宋岳武穆王扩大二经之义。
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成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以是练拳术者,不成守定成法而利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法则,能够窜改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
力量正大,神通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比拟较之时,观彼之情势。
一意如同自虚空收回。以是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地痞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无形意,何有八卦也。以是练拳术不在情势,只在神情美满无亏罢了。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开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当中亦得埋头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谙练,再贯穿同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部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
循环无端,谓之停歇,亦谓之脱胎神化也。固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仿佛分歧,实在内里之事理则一也。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泛博,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含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
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缓缓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
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团体发作;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工夫是身形、步法、伎俩、气法的高度调和同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
奇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力,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本相,本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埋头者,修道也。技艺虽真窍不真。
觉腰下有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不足,平身躺鄙人。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偶然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偶然,偶然当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要一神之灵光。
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颤栗,团体发作。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畴昔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工夫弊端越重。
与前两步工夫之情势无异,所用之劲分歧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