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团体发作;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工夫是身形、步法、伎俩、气法的高度调和同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
封固停歇、沐浴之时呼吸不异。是以,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便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
所练之时,将手足行动,顺其前两步之情势,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消力,周身表里,全用真意应用耳。手足行动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储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工夫,阳生至足、采纳归炉。
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和婉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以是再加上工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乃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偶然。
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天赋之气也。乃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感化”,是体用一源也。【ㄨ】体用分言之:以体言,去处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成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
一意如同自虚空收回。以是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地痞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无形意,何有八卦也。以是练拳术不在情势,只在神情美满无亏罢了。
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候策动,而能至于无穷,以是谓之道艺也。三静坐工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行动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端方;手足行动,亦俱和顺。表里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材行动扭转,纵横来往无有停滞,一气风行。
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鞭策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时,足根先着,不成有声。然后再满足着,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去下按物普通。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开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当中亦得埋头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谙练,再贯穿同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部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
很多老拳师不肯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以为成年人会更轻易接管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材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原因。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
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动静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不异。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3、化劲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工夫也。
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工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今后用力拉回(内里有缩力)。
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缓缓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