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旬日),临淄王李隆基与承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结合策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中序别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怀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窜改,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李隆基酷好音乐,在当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讨应当是最深切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天赋,是为玄宗。不久承平公主又欲策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天赋二年(713)先发制人,赐承平公主死,尽诛其他党,改元“开元”。
8 名家点评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高低片,歌词为是非句,布局上明显已遭到词乐的影响。但调子古朴,曲中常呈现降落的七度音,表现出唐朝燕乐侧商调的典范气势。歌曲的情调娴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音与“人安在”、“飘零久”的歌词相共同、更加深了感慨的色采。
此曲的伴吹打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小巧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演出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竽各一件。看来其乐队体例比较靠近清乐的体系,这一点能够与它寻求高雅的结果有关。
乐曲来源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源,则有三种说法:
《霓裳羽衣曲》表白唐朝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示力显现了唐朝宫廷音乐所获得的庞大成绩。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取了磬(唐朝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沉醉。 厥后,到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本身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古迹。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朝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瞥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号;有的说,唐玄宗凭胡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确的描述。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佳构,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跳舞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对劲的作品,开端仅在宫廷演出,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度进见时,玄宗曾吹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流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在南唐期间,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命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明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段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