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相互一拜访的时候,都是先让到客堂里去,端端庄庄地坐在那边,而后倒茶装烟。端方礼法,相互都尊为是上等人。朋友的老婆后代,也都出来拜见,尊为父老。在这类时候,只能问问大少爷的书读了多少,或是又写了多少字了。
歌谣上说:
以是每年庙会上必得有几个差人在收这些孩子。收了站在庙台上,等着他的家人来领。恰好这些孩子都很怯懦,张着嘴大哭,哭得实在不幸,满头满脸是汗。有的十二三岁了,也被丢了,问他家住在那里?他竟说不出以是然来,东指指,西划划,说是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沟,那河沟里边出虾米,就叫做“虾沟子”,或许他家那地名就叫“虾沟子”,听了令人莫名其妙。再问他这虾沟子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可到。究竟离城多远,他没有说。问他姓甚么,他说他祖父叫史二,他父亲叫史成……
挤丢了孩子的站在那儿喊,找不到妈的孩子在人群里边哭,三岁的、五岁的,另有两岁的方才会走,竟也被挤丢了。
赶着车进城来看戏的乡间人,他们就在河边沙岸上,扎了营了。夜里大戏散了,人们都回家了,只要这等连车带马的,他们就在沙岸上过夜。仿佛出征的甲士似的,露天为营。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叩首地祭鬼。
这时候,这名流就应当站起来打着口哨,好表示他是高兴的,但是我们中国上一辈的老名流不会这一套。他别的也有一套,就是他的眼睛似睁非睁地迷离恍忽地望了出去,表示他对她有无穷的情义。可惜离得太远,怕不会看得清楚,或许是白费了心机了。
因而在纸灯笼下边,三个两个地打赌,赌到天气发白了,该牵着马到河边去饮水去了。在河上,碰到了捉蟹的蟹船,蟹船上的老头说:
本地的县官是很讲仁义品德的。传说他第五个姨太太,就是从尼姑庵接来的。以是他始终信赖尼姑毫不会找和尚。自古就把尼姑列在和尚一起,实在是世人不查,人云亦云。比如县官的第五房姨太太,就是个尼姑。莫非她也被和尚找过了吗?这是不成能的。
以是在老爷庙上叩首的人,内心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身子高、力量大。
大的有一尺多高,二尺来高。小的有小得像个鸭蛋似的。不管大小,都非常矫捷,按倒了就起来,起得很快,是顺手就起来的。买不倒翁要当场实验,间或有内行的工匠所做出来的不倒翁,因屁股太大了,他不肯意倒下,也有的倒下了他就不起来。以是买不倒翁的人就把手伸出去,一概把他们按倒,看哪个先站起来就买哪个,当那一倒一起的时候真是好笑,摊子中间围了些孩子,专在那边笑。不倒翁长得很都雅,又白又胖。并不是老翁的模样,也不过他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了。实在他是一个胖孩子。做得讲究一点的,头顶上还贴了一簇毛算是头发。有头发的比没有头发的要贵二百钱。有的孩子买的时候力图要戴头发的,做母亲的舍不得那二百钱,就说到家给他剪点狗毛贴。孩子非要戴毛的不成,选了一个戴毛的抱在怀里不放。没有法只得买了。这孩子抱着欢乐了一起,等到家一看,那簇毛不知甚么时候已经飞了。因而孩子大哭。固然母亲已经给剪了簇狗毛贴上了,但那孩子就总感觉这狗毛不是真的,不如本来的都雅。或许那本来也贴的是狗毛,或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个都雅。但那孩子就总不高兴,忧愁了一个下半天。
连朋友的太太也不成以过量地说话,何况朋友的女儿呢?那就连头也不能够抬的,那里还敢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