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前,来吕布府上拜见求见之人多如过江之鲫,既有籍籍知名来碰运气的,也有职位显赫者请吕布这位董卓前的大红人周旋一二的,燕清是真不记得有没见过崔钧了。
究竟是那些传言在决襟曲解究竟,还是有大功于陛下、惊才绝艳、风采翩翩的燕清在信口开河呢?
诸葛亮那头临时非论,来日方长,重点是徐庶本身也是不成多得的高贤,对看上眼的主公忠心耿耿,一旦对了他脾气,下了决计尽忠,就是妥妥的一辈子的事情,哪怕旁人对他再好也打动不了他,实足的脾气中人,连求才若渴的曹操费经心机捉来他的母亲做威胁,落到最后也只灰头土脸得了个安排,不得不认栽。
徐庶不由得有又将他重新到足打量一番,更感觉他对本身胃口,不吝赏识道:“不想重光也是个仗剑行侠的脾气。”
可他却半点不思疑崔钧的话,一来对方身为堂堂太守,欺他又有何意?二来对崔州平和徐庶这两个名字,他是半点不陌生,乃至称得上如雷贯耳。
听燕清客气隧道歉后,那人方觉本身冒昧,惭愧万分地表白了他和朋友的身份:“鄙人姓崔,名钧,字州平,涿郡安平人也,今拜西河太守之位。此乃钧之至好老友,徐福徐元直也。”
徐福本来好整以暇地打量着这名扬天下的人物,闻言收了羽扇,也向燕清行了揖礼:“久仰重光之奇谋高义,福深敬之。”
燕贫寒笑:“清不慎深切敌后,幸运有几分自保之力,搏其轻敌之心自虎口出险,下回就不见得有这运气了。”
自是求之不得,欣然前去。
崔钧不自发地模糊方向了前者。
见燕清先是猜疑不解,旋即面露了悟,最后和睦地微微一笑时,崔钧也松了口气,执礼道:“自长安于吕将军府上一见,钧便甚念先生风采,后又闻先生之霸术百出与忠肝义胆传遍天下、广为人知,更令钧叹为观止,心神驰矣。本日有幸,竟在此再逢先生,一时喜出过望,失了礼数,还望先生莫指责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