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很快来临,天空飘起纷繁扬扬的大雪,满庭梅花连续开放。这每一株梅树都是重光与娥皇亲手种下的,却亲目睹证了娥皇的死。娥皇死在最冷寂的夜里,传闻在死前,她终究开了口,表示将那柄御赐的烧槽琵琶用来陪葬,又取下贴身的约臂玉环,亲身与重光死别。谁也不晓得他们说了甚么,只知重光大病一场,今后郁郁了三年。他抚灵痛哭,直至形销骨立,又疯了普通地为娥皇誊写,先写《昭惠周后诔》,又写《挽词》,字字情真意切,当真是见者悲叹,闻者流涕。
这日晌午倦怠,女英信步出门,在长廊中浪荡,偶然间却瞧见娥皇的寝殿。她想开初夜时重光的承诺,又忆起多年来娥皇的垂怜,心头不由百味交集。她止住宫女的口,提起裙摆,溜入殿内,蚕茧还是静闭,娥皇还在熟睡中。女英抱膝坐于床边,听着帐内娥皇沉沉的呼吸声,叹一口气,双足垂下,却健忘了那双金缕鞋也在缓缓滑落——
重光浑身缟素,高举双臂,捧着降表跪于殿堂中。当年的歌舞凤箫,早已化成一声声哭泣,血腥味自四周八方钻来,袒护住了金炉的残香。
三年里,女英冷静守侧重光,不言,不语,也不拜别。宫人们经常瞧见她,容色是沉寂的,窃窃讥议如同无数支锋利箭头,自四周八方飞来,悄悄的、锐锐的,却全然戳不破她的心。
或许人都需求一些刺激。若那刺激来自七情六欲,便变得尖细而凄厉,如一束丝绳,系住沉重的运气,颤颤悬吊在风里。若那刺激来自破裂的时空,便会化成最深远的悲哀、最殷切的呼喊,哪怕是敌国子民,心中也一样会响起热烈反响。
直至大宋的铁骑长驱而入,统统才戛但是止。白旗从宫城升起,统统浮光掠影的梦,也碎成了粉屑。
女英卷起衣袖,冒死地翻,将寝殿翻了个遍。她甚么都想带走,可却甚么都带不走——宋兵只答应她携一口顶小的箱子,最多也不过能塞两套薄衫。她喘着粗气,翻开床头暗格,暗格里躺着一双陈腐的金缕鞋。女英抖抖地端起它,放入小箱子内,又慎重地落了锁。
“啪嗒!”
重光垂垂能站起来了。一日凌晨,他叮咛宫女卷起玉帘,几线阳光笔挺洒入眼中——窗外竟又是大好春季。重光仿佛想通了甚么,唤来女英,握住她的手,切切说道:
鞋子摆错了,错了也就错了,实在并没有太大干系。
“我从没想过要当国君,却还是当了。我也从没想过要孤负她,却还是孤负了……我既已孤负她,又怎能再孤负你呢。”
“问君能有多少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是……人的位置若错了呢?
重光喝酒前还回过甚,朝女英笑了一笑。女英盘膝而坐,见他似有可贵的欢畅,便也报之以一笑。她浑然不懂其中玄机,直到见他嘴角流出黑血,才惊跳起来。她跌跌撞撞冲下床席,扑到重光身边,而他已手足抽搐、满身蜷曲。女英猖獗地抱紧他,去舔他口唇边的血,收回长长的哀思的叫声。天旋地转间,她侧过甚,却一眼瞥见了散落在旁的金缕鞋,它们还是东一只西一只,还是错着位,仿佛永久也不会有摆正的时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东风。”
娥皇沉默了,女英抬起脸,刚想唤一声“姊姊”,娥皇却淡淡地说:“我累了,走罢。”女英还想解释甚么,娥皇已缩回蚕茧中。床幔还透着一道缝,她也不去拉扯,只翻了个身面向里壁,背朝着女英,不管再如何呼喊,她也始终没有出过声。
女英忙不迭跳下床,将双足套入金缕鞋,一时只觉耳根和头皮都在发热。娥皇谛视着她,容色垂垂窜改,很久才又问:“你……来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