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九白纹章 > 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争

我的书架

张志敬道:“佛道之争,向来已久,但仅仅是‘佛理’与‘道义’之争,千百年来,并无甚大抵触。忽必烈深得‘统治’之法,挑起争端,并从吐蕃请来八思巴上师压阵,以打压中土教派。

张君宝见那瘦高和尚也说出四句偈语出来,便知和尚略已豁然。这四句话张君宝倒是在书上看过,说的是一百五十年前,宋朝名仕黄庭坚的轶事。此诗乃是黄庭坚制作滴翠轩之时候在石碑之上。记录其有一次做梦,梦到了其宿世乃是一名女子,虽是女身,却入佛门,毕生不嫁。黄庭坚访到这位女子活着的母亲,视为己母,并接到家里扶养。

张君宝听这和尚以“贫道”自称,便不觉得然,改口以“道长”相称,说道:“道长放心,倒是再好不过了。有饭不吃,那就有违常理,道长可先填饱肚子,再作筹算。”

那瘦高和尚张志敬也不活力,说道:“张兄弟也心直口快,我说来倒也无妨。全真一教与其他教派分歧,不以字辈排序。自全真七子分拨以来,各自门下端方不尽不异。有的乃是大弟子传授技艺,却以师徒相称。有的则是师徒传艺,则不以师徒相称,共拜大道为师,以兄弟相称。道家讲究‘知名,六合之始;驰名,万物之母’驰名与知名皆是道。只可惜,全真教至现在已经四分五裂。”

张君宝听罢也是云里雾里,不甚明白。时下宋人重于礼法,与辈分之事极其讲求。张君宝听这位瘦高和尚叫做张志敬,想必是“志”字一辈,怎其师父亦是“志”字辈分,叫做李志常呢?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下山之时,碰到华山之巅的世人,此中就有全真教掌教李志常,道听途说全真教第三代弟子均是“志”字一辈啊,不知何故这位张志敬却自称是第四代弟子呢。思考不解,便问道:“张道长,我只听闻全真一派自开山祖师王重阳以下,传有全真七子,七子之下均是‘志’字一辈,为何道长也是‘志’字一辈呢?”张君宝本就看着这位瘦高和尚面善,大胖和尚虽是卤莽,倒也畅快,是以感觉可亲,出口毫无遮拦。

张君宝说道:“谢不敢当,我倒是应当谢过大师昨晚的馒头。”说着还了一礼。大胖和尚哈哈一笑,又去自顾吃食。

张君宝大吃一惊,早就听闻全真教乃是天下玄门第一,不想落得如此了局,忙问道:“道长所言何事?”

张君宝连连点头说道:“既然道长已然晓得这只是那蒙古的战略,如何还飞蛾扑火,前去应辩呢?”

那瘦高和尚看了胖和尚一眼,说道:“你们还熟谙?”然后见大胖和尚低头“嗯,嗯。”言语,自顾吃食,便对张君宝说道:“张兄弟既和师叔祖在一起,想必也不是外人。贫道乃是全真教第四代弟子张志敬,师承真常子李志常门下,这位是我的师弟李志然。”

张志敬道:“须知杀人轻易,收心最难。适值其同一蒙古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灭宋之意。可佛道两教倒是他灭宋途中极大的绊脚石,故生此毒计,操纵佛道之争,挑起更大争端,让佛道两派自相残杀。他却坐收渔翁之利。”

黄庭坚所说的“似僧有发”却与这和尚“似道无髻”一样事理。宋人重礼法,言及宿世“似僧有发”尚不避讳女子之身,那么这瘦高和尚应也能放下其僧身道心。“羽士”与“和尚”只不过是表象罢了,“真妄在心”是也。

张志敬长叹一口气说道:“全真教四分五裂,丹阳子马钰师祖门下弟子远走宁海。长真子谭处端门下弟子随之。长生子刘处玄门下弟子赴崂山太清宫弘道。我等乃是丘处机师祖门下。玉阳子王处一门下弟子去了嵛山。广宁子郝大通门下弟子去了华山。平静散人孙不二归隐洛阳近郊的凤仙洞。自此,全真教不复存在。这诸多变故,皆因我这不僧不道之人所累而至啊。”

推荐阅读: 名侦探柯南之哀之守护     我是女赵云     晚钟教会     行者云     重生之官商     成为傅恒福晋的日子(清穿)     披上马甲后,我被众人当成隐士大佬     兽世之药膳师     无敌恬狗系统     长生在武侠世界     鬼差与灵媒     都市魔帝逍遥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