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化。
遵循我的了解,四书五经就是中国的哲学,哲学是有关于人生观和天下观的学问。当然除此以外另有一些其他的题目,比如人是如何来的?身后去了那里?这世上有没有鬼神?构成宇宙的根基物质是甚么?时候和空间又是甚么东西?这些都是哲学所要思虑的严峻题目。不过对于我来讲,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生的哲学题目。
作为老百姓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教员,孔子的巨大当然还不但这些,光光一本【论语】的聪明就充足先人望尘莫及、望洋兴叹、望梅止渴的了。比如,有个国君问孔子如何管理国度,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个字就概括了管理国度的理念和体例,实在是太牛掰了,因为只要做臣子的听天子的话,做儿子的听父亲的话,那这社会就不会乱了。
我曾听李云深说过如许一件怪事――中古期间,有一个叫仓颉的贤人某一天俄然发明了笔墨,就在那天早晨,雷鸣电闪,暴雨滂湃,丛林里的鬼神连哭了七天七夜,因为笔墨的发明是人类统统罪过的开端。人类的文明、自我认识的萌发、财产的私有化、阶层和国度的呈现都是因为笔墨的发明,丛林里的鬼神能够预感到了这类成果,只得鬼哭神嚎,流下那悲伤的眼泪了。
当代社会,父母死了,后代要服三年之丧,在这三年以内是不答应喝酒吃肉的,当然寻欢作乐那就更加不可了,为甚么会如许呢?因为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义就是说,后代生下来,起码头三年完整依靠父母,是以父母身后,后代该当以一样长的时候来服丧,表示戴德,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当然孔子最闻名的还是“仁”的学说,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仁的思惟用孔子的话来讲,那就是“爱人”,因为爱别人就是爱本身,要爱本身起首要爱别人。这句话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惟,就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一样了不起。
以是,从大天然和全部宇宙的角度来讲,老子的学说是更加合适的,做人还是笨一点好,那么高超干甚么?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不要有甚么抱负,无欲无求才是人生最高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太古期间那些还未野蛮的原始人都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地,都是贤人。这一点连孔子也承认,因为大同乱世的黄金期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偶然会当真地考虑这个题目,哲学是甚么?这个题目还是挺通俗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题目,我曾翻阅了一些哲学类的册本,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天下】、尼采的【悲剧的出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些书都不轻易读,但我就是喜好啃硬骨头,颠末一个多礼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的持续夜战,我总算是有了一点小小的收成。
人生哲学的最大题目是存亡,每一个来到世上的孩子,第一声都是从哭开端的,贤人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本源,柏拉图也说,精神是灵魂的监狱。一小我要想获得最高的成绩,必须离开尘凡的苦海,必须离开社会,去深山或者荒岛之上隐居,只要如许才气获得人间的摆脱。
儒家倡导的忠孝思惟以及仁和中庸的学说固然很了不起,对中国五千年的思惟文明影象也最为深远,但还是引发了老子的攻讦,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丁爽。床上美人,令民气发疯。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在老子看来,人类的知识和欲望都是祸乱的本源,慧智出,有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