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士说:“不错,这八个字,确是谁都能够写,随便拿块石头刻个假玺,也能够盖上这几个字,但是,我获得这块壮锦之时,把这几个字留在锦上的人,别说篆字,连浅显的汉字,也不熟谙,乃是目不识丁的苗疆蛮人,他们本身族人,没有笔墨,汉字更不熟谙。”
有的说:“那里还能找见传国玺的踪迹?几百年来,为了这件国之重宝,多少代天子,穷尽了心力兵力,举国搜索,都难觅陈迹。唉,传国玺,牵动了多少帝王心啊。”
2
那尖嗓文士俄然嘿嘿一笑,“也不见得。”
世人细心观赏,一个懂行的朋友不住点头,“嗯,色殷实而内敛,形不浮而拙实,质不张而沉浸,真正的好木。作为贡品来讲,也是佳构了。”
“最重的一个?”
管家胡生给公子拿来一个木凳,本身也坐下来,一边给公子研墨,一边听员外讲古。胡员外道:“提及这件东西,便先要讲一个故事,叫做‘和氏璧’。
有一个不太懂行的人问道:“这个茵陈木,到底是何种树木?”
唐末,天下大乱,传国玺历经后梁、后唐,到后唐灭亡前,最后一任天子李从珂度量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落。
“啊?”
胡员外俄然想了起来,失声叫道:“你说的是……传国玺?”
胡员外摇点头,“众位仁兄,此宝如何获得,恕我不便奉告,并非我用心坦白,实乃承诺了别人,不得不遵循承诺。不过,我能够奉告诸位一件事,那就是此木如此宝贵,却并不是一件。”
今后今后,又呈现过几次传国玺,但都属于伪作,比如,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在种田时发明传国玺,送至朝廷,当时便有明眼人看出,此系假货。
胡员外从速摇手,“刘兄不要乱讲,我可没这等福分,传国玺只属皇家,我一介草民,是千万不敢有这等非分之想的。”
胡员外说到这里,胡公子俄然说:“胡生,你研的墨,都跑到内里了。”
“谁说不是,”胡员外说:“倘若提及下落不明的宝贝,那可真是数不堪数,象书圣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传闻是被则天女皇陪葬于乾陵。别的的,象《永乐大典》副本,秦朝十二铜人,西周九鼎,越王剑,毛公鼎……浩繁寻不着的宝贝,真是让人神驰啊,我的这块茵陈木虽说宝贵,要和那些宝贝比起来,那可差得太远了。”
胡员外说:“我只获得了这一件,但是,当初这批茵陈木,共是十三件,作为贡品进京的,却在路上翻船淹没,当时打捞上来了九件,有四件却没找到。明天我获得的一件,便是那四件中的一个,别的另有三件,百余年来,一向下落不明。”
秦朝末期天下大乱,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手举此玺,跪在道旁,献给刘邦,自此秦朝灭亡。这枚传国玺,遂成为汉朝历代天子的玉玺,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天子年幼,此玺藏在长乐宫太后的手里,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后索要玉玺,太后大怒,拿玺砸向王舜,没砸着,却将玺磕破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因此后代又把此玺叫做‘金镶玉玺’。
世人纷繁问:“胡兄,到底此宝从何得来?”
“啊?你另有几件?”
酒桌上旁人听了文士讲的经历,七嘴八舌,有的说:“可惜了可惜了,如如果我,宁肯冒险,也得密查得宝玺下落。”有的思疑文士是否在“编故事”,也有的说:“那传国玺,仿造的多了,历代都有假货,焉不知那土司手里的,是否便是一个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