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问孔子:“你的门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答复说:“有一个叫颜回的门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一样的错误。不幸短折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传闻谁是好学的。”
【译文】
6.5 原思①为之宰②,与之粟九百③,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④乎!”
⑤庾:音yǔ,当代量名,一庾即是二斗四升。
④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分开鲁国到齐国去。
【注释】
②画:规定边界,停止进步。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④,以临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③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灭亡解。
【原文】
④釜:音fǔ,当代量名,一釜约即是六斗四升。
【注释】
【评析】
④亡:同“无”。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要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要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戴又和缓又简便的皮袍。我传闻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布施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原文】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有为小人儒。”
6.8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
②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宋朝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美,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服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气对付自如,保存气力。这类态度才气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聪明的处世哲学。
6.9 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译文】
原思给孔子产业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让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让。(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奖饰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力,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遍及意义的事理,即人老是要有一点精力的,为了本身的抱负,就要不竭寻求,即便糊口贫寒困顿也得意其乐。
【评析】
【原文】
③复我:再来召我。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惟解缆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局促的爱本身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必然的遍及性。但他又以为,周济的只是贫民而不是富人,该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类思惟合适于人道主义。
【译文】
【原文】
⑥无乃:岂不是。
③九百:没有申明单位是甚么。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门生。孔子以为他的“德行”较好。
【译文】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倡导周济贫苦者,是极富怜悯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能够联络起来思虑。
④径:巷子,引申为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