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闲诂》作『之』,是也。
#2『君子」下王念孙以意补『之于」二字。
夫和尚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桀纣幽厉焉所处置?曰:处置别,不处置兼。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师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观其事,上倒霉乎天,中倒霉乎鬼,下倒霉乎人。三倒霉无所利,是谓天贼。剥削天下之丑名而加上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和尚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不止此罢了,又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代子孙。曰:将何故为?将以识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大明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只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廖传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和尚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既可谓#14而知也。
#21『劲』毕沅校作『劲』。
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何故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故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绉豢其牛羊犬负,洁为集盛酒醴,以敬祭奠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以内,故爱越之人;明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
#7『义』下毕沅据他本补『政』字。
#20『天』《闲诂》作『而』。
#17本句王念孙『天』下补『之』字,『正』下补『天子』二字。
天志下
#22『大』《闲诂》校作『丈』,是也。
#13『大』上《闲诂》有『处』字。
#8『大』毕沅改作『天』。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成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故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故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但是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侯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道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正#17也。是故古者贤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子奖惩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绉豢其牛羊犬截,洁为集盛酒醴,以檮祠祈福于天。我何尝闻天之檮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曰:谁为知?天为知。但是义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成不顺天之意矣。
#12『和尚』下毕沅补『贼人』二字。
#18王念孙云:『国』字衍。
#24『库』上王念孙据上文补『府』字。
#3『义」毕沅改作『我」
#15『非』《闲诂》校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