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成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故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故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但是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侯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道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正#17也。是故古者贤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子奖惩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绉豢其牛羊犬截,洁为集盛酒醴,以檮祠祈福于天。我何尝闻天之檮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曰:谁为知?天为知。但是义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成不顺天之意矣。
#23『园』毕沅校作『圉』。
#19『杀一』下王念孙补『不辜者必有一』六字。
#2『君子」下王念孙以意补『之于」二字。
#6『子』《闲诂》、《校注》作『予』,是也。
#22『大』《闲诂》校作『丈』,是也。
#14『谓』《闲诂》校作『得』。
天志下
故,子墨子言曰:是责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责吵嘴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日吾目乱,不知吵嘴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度禁之,此蚤越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觉得文义,此岂有异责白黑甘苦之别者哉。
#11『不』《闲诂》作『之』,是也。
且天之爱百姓也,不尽物而止矣。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国#18,杀一#19不祥。日谁杀不辜?日人也。孰予之不辜?日天也。若天当中实不爱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爱百姓厚矣,天之爱百姓别矣,既可得而知也。何故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何故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觉得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因而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日贤人。以此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天#20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天觉得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因而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度灭亡,纭失社稷,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百姓属而毁之,业万世子孙继嗣,毁之贲不之废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成不顺天之意矣。
#25《闲诂》不重『为正』。
注释:
#20『天』《闲诂》作『而』。
#18王念孙云:『国』字衍。
#7『义』下毕沅据他本补『政』字。
#5『色】毕沅改作『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