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邸》by周乙
三司、开封府、都城外州府的长官升堂理事,都有衙役在前带路呼喊。本朝轨制规定,在宫禁当中只要三种官员能够呼喊布告:宰相到中书省时布告,翰林学士到翰林院时布告,御史到朝堂时布告。呼喊布告时都用穿红衣的役吏,称作“三告官”。在官员所颠末的处所,门吏用棍杖敲地以警示世人,称作“打杖子”。对两府、亲王,要从殿门一向打到本司或上马的处所;宣徽使打于宣徽院;三司使、开封府尹打于各自的官署。近年来,寺监长官也要打杖呼喊,这分歧畴昔的端方。之前宰相上朝,也有经天子特许,张华盖、打杖子的,那是临时性的指令。手持丝梢鞭进宫,要三司副使以上官员才气够;副使只可乘紫丝暖座跟从入内。答应仪仗队长手持旧棍杖,得是待制以上的官员才气够。近年来寺监长官也持藤杖,这分歧畴昔的轨制。文武百官的仪仗法则,除记入律令以外,各家所作的记录,还是有遗漏。所记固然很琐细,却也是一个期间用于礼节的器物。
唐朝轨制,官品不敷而以其他官职暂期间理或兼任的官员,称为直官,比方许敬宗任直记室就属此类。我朝学士、舍人都设置直院。熙宁年间,重新设置直舍人院、直学士院,只是以资格浅的人来任职,实在是正官,而非直官。熙宁六年,舍人都被贬官罢免,阁中无人,因而让章衡权知制诰,但不授予其直院之职,因为他是临时兼职。当代的兼职官员,多数是临时兼任,如有耐久兼任者,就相称于正官。我家藏有《海陵王墓志》,谢朓撰写的,他落款的官衔称“兼中书侍郎”。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合时的坐次,多出于临时安排。唐朝之前的旧制都没法查考了,唯有颜真卿写给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的一封手札说:“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的坐位在其次,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摆布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的坐次在他们劈面。自古以来,未曾庞杂。”这段话大略表现了当时的旧制,明天誊写在这里,以弥补记录的遗漏。
余为《丧服后传》,书成,熙宁中欲重定五服敕,而余与会商。雷、郑之前,阙谬固多,其间高祖远孙一事,尤其无义。《丧服》但有曾祖齐衰六月,远曾缌麻三月,而无高祖远孙服。先儒皆以谓“服同曾祖曾孙,故不言可推而知”,或谓“经之所不言则不平”,皆不然也。曾,重也。由祖而上者,皆曾祖也;由孙而下者,皆曾孙也:虽百世可也。苟有相逮者,则必为服丧三月。故虽成王之于后稷,亦称曾孙。而祭礼祝文,无远近皆曰曾孙。《礼》所谓“以五为九”者,谓傍亲之杀也。上杀、下杀至于九,傍杀至于四,而皆谓之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过此则非其族也。非其族,则为之无服。唯正统不以族名,则是无绝道也。
朝廷赐赉臣下“功臣”的名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时。从那今后,各藩镇长官乃至其僚属处置和参军,凡是资格深的,都援例赐以“功臣”之号。本朝只以“功臣”名号赐赉将相大臣。熙宁年间,因按轨制要加天子尊号,宰相带领同事诸大臣劈面叨教再三,神宗始终不承诺,并说:“这类名号如同你们的‘功臣’之号,对一小我的名实又有何补益?”当时吴正宪为宰相第一人,因而要求打消已赐给他的“功臣”之号,神宗承诺了。自此群臣接踵要求撤消“功臣”名号,遂不再赐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