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贞自来亭中任职亭长,至今已快两个月了,县令向来没有召见过他,包含“许仲杀人案”时也是杜买去汇报的环境,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亭部中并无大事产生,也没到每年考核政绩的时候,这时候俄然遣人相召,倒是为何?
这两个县吏还了一礼,自颠末院中的石子路,绕过“听事堂”,今后边“舍”中去了。荀贞目送他们远去,直到身影不见,这才转顾摆布。
门阙或桓表的边儿上,有一个建鼓,吊挂木上。吏民、县中有事,便击打此鼓,以让人晓得。荀贞在宿世时虽没见过“建鼓”这玩意儿,但在影视上多有见过,仿佛直到清末民国期间,衙门门前另有这东西,以是穿越今后见到此物也不诧异。
这两个县吏不是颍阴人,是跟着县令来的,好些事儿并不体味,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已到颍阴县城。县吏张望了下天气,见刚过未时,说道:“紧赶慢赶,总算没有太晚。县君现在应正在寺中相候,荀君,请随我们来吧。”
一百五十年前,光武天子说:“人苦不满足,即平陇,复望蜀”,但恰是因为“得陇复望蜀”,以是才有了“光武复兴”,才有了一统天下。荀贞此时的心态与之类似,也是“已平陇,又望蜀”。
荀贞作揖应道:“是。”
荀贞是县令召来的,听那两个县吏的意义,县令也正在等他,天然不必在塾中等待,跟在那两个县吏的后边,恭谨境地入了寺中。
说话的这个县吏年有四旬了,语气显得有点老气横秋,荀贞没活力,恭谨应道:“是。”
抢先带路,进入城门,带着荀贞往“官寺”行去。
一个是“闾里”,百姓们居住的处所。
“便坐”里都有人,荀贞没有出来,而是沿着罘罳后的走廊,来到西墙边的一棵枣树下站定。谚云:“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成干”。早过了枣子成熟的时节,树上空剩黄叶,地上落叶片片。不知怎的,院中固然热烈,荀贞独立树下,却莫名有些萧瑟之感。
另一个县吏较为油滑,岔开话题,笑道:“荀君,你刚才援引‘朝露日晞’一句,可晓得此诗系何人所做么?”
……
正感慨间,先前的那两个县吏返来了,闻声了他的话,一人问道:“荀君为何慨叹?”
……
就像亭舍门边有“塾”一样,寺门的两边常也会有一间或几间房,与围墙相连,门往外开。这是供外埠来的官吏们换衣用的。如果长官临时没有空儿见他们,他们也能够在此中安息。这会儿,“塾”中就有一个刚从外埠赶来的小吏,正在清算衣服、清算冠带,筹办拜见上官。
他两人过来时,荀贞正背对着听事堂,没有瞥见,此时闻言,转过身来。他必定不会将苦衷说出,答道:“……,见落叶萧萧,有感而发。”
寺门口有两个门卒。县君御下甚严,这两个门卒皆持戟,站在门口的两侧,相对直立。如果荀贞单独前来,少不得会被查问几句,但此时有那两个县吏指导,门卒一句话都没问就放了他们出来。
想虽如此想,看看本身以“弱冠之龄”,任职亭长后每日忙得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苟轻易且”每日只为“保命”奔波,现在还不得不在庭中等待县君召见,而那孙坚却早在十七八岁时已杀海贼、剿大寇,名动一郡之地。这激烈的反差不得不让贰心有所动、收回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