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2章 三字经(1)
玉不琢[1],不成器[2],人不学,不知义[3]。
首[1]孝悌,次[2]见闻[3],知某数[4],识某文[5]。
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晓得贡献父亲,夏季用本身的体温为父亲暖睡觉的席子。这是统统贡献父母的人都该当实施和仿效的。
窦燕山[1],有义方[2],教五子,名俱扬[3]。
为人后代的,从小就要靠近教员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边学习到做人办事的事理和礼节。
【解读】
对孩子和门生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教员的职责,严格的教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体例,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事理。也有人说,徒弟领进门,修行在小我,这句话也申明小我尽力的首要性。两种说法辩证哲思,相辅相成。
[1]苟:假定,如果。[2]乃:因而。[3]迁:窜改,窜改。[4]道:体例,事理。[5]贵:值得看重,正视的。
【注释】
[1]方:正在、合法。[2]少:幼年。[3]亲:靠近、尊敬。[4]师:师长、教员。[5]礼:规矩。
【注释】
中国的传统教诲是起首把孝道和悌道放在首位,也就是要贡献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是博识广闻、知数识文。《三字经》讲到这里都是讲一小我要接管教诲的首要性和需求性。起首一小我要明白做人办事的伦理品德、标准前后,晓得为人处世的事理,然后再学习文明知识。后文的《弟子规》就有“不足力,则学文。”一小我要先有德再有才,一小我无德却有才是件可骇的事情,那真是叫“缺德带冒烟”。
【注释】
【解读】
[1]琢:雕镂加工。[2]器:器具的总称。[3]义:道义、伦理。
【译文】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晓得让哥哥吃大的梨。这类尊敬谦让、和睦兄长的事理,是每小我该当打小就晓得的。
融[1]四岁,能让梨,弟[2]于长[3],宜先知[4]。
汉宣帝期间,有叔侄二人――疏广和疏受,官至太傅和少傅,都是教诲太子的官衔。教了五年后都称病回籍,归田养老。天子和皇太子犒赏他们很多钱,以谢教诲之恩。回到故乡后,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亲朋老友、乡里费事人停止宴会,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而不给子孙们买地步,留财产,人们就问他们为甚么。他说子孙们如果本身勤奋,天然可挣钱;如果留下很多钱,只怕他们变得依靠、怠惰,落空斗志,也没甚么好处。
【注释】
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诲,仁慈的赋性就会变坏。那么教诲最好的体例呢,就是要使孩子用心致志地学习。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该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把握知识,又不懂做人的事理,能有甚么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