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今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成十二州。当时,曹魏占有黄河道域,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领郡101、县731。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流、珠江流域,置有荆、扬、交、广4州,领郡44、县337;(25)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西汉中盆地,仅置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是以,三国时共有州17(此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中国事天下上最陈腐的文明国度之一,有着几千年光辉光辉的文明汗青,以是行政区划的汗青也非常悠长。从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开端置县,中国的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汗青,并且两千多年来不竭生长,从未间断。据笔者目前把握的质料,能够说中国的行政区划是天下上汗青最悠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行政区划。
宋朝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根基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职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汉初的王国不但率领侯国或数县,并且常常兼数郡之地,严峻地威胁和停滞了中心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录,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郡(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据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郡),此中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海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之地,……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17)“大者或5、六郡”,(18)因此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要15个。
第一节抽芽期间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期间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国土所做的地理地区的分别,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但是,在汗青上把它们耐久地误以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之前,误以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分别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轨制;《汉书?地理志》最早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轨制;三国期间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轨制;今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轨制。
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附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非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普通均领县。(表8、9)在清朝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表10)(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体系都是由三级和四级体系异化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根基的体系。在清朝则是三级行政区划体系,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图14和表10)(4)在遥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
县是我国最早呈现的行政区划单位称呼,始于春秋初期,最后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感化。据现有文献记录,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辟的边境起首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子穀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689至前672年,晋襄公在位是前627至前621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7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前后在新兼并的地盘上置县。(图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边境,阔别诸侯国的都城,悬于诸侯的采邑以外而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