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东风再绿太湖岸,枫霜渐浅绰约红。
说完这话,王七郎恐怕再被聒躁,赶快一揖:“儿子这就去寻堆栈,还需求遣人知会十四郎一声,待安插安妥,再迎请母亲移步。”
正烦恼时,亲信仆妪又再入内,禀报导:“奴已经暗下扣问细心,落水这位小娘子并非随行姚姓姬妾所生,生母原是柳氏三房东母陪嫁婢女,后被放了良籍,纳为姬妾,长房裴娘子暴亡,其他都是庶媳,故三房东母只好回京主持家务,交代姬妾留在江南奉侍,起初那位姚姬,倒是柳郎主为县令时,刺史赠送之姬,而落水这位小娘子之生母年前已经病逝。”
他往榻上一倒,闭目养神起来,才有些恍忽,就闻声一声惊呼:“小娘子落水了!”
王七郎猜度着这甚为张狂轻浮之妇该当就是柳氏姬妾,故非常不安闲。
哪知竟被将来嫡妻叔父之姬妾丢了媚眼“调戏”,而他又向来不是好过风月之人,可算是望族士子中的“呆板”派,不免有些吃不消。
王七郎等那姬妾走得不见影,这才进了母亲的舱房,瞧见被他救起的女童已经换了身洁净衣裳,身上搭着狐裘,稚气的小脸惨白无色,烘托得清细的两道眉色更加乌黑,轻蹙着,仿佛多少忧愁的模样,这让王七郎更添一分惊奇,不由想起女童醒转时那句喃喃之语,眉头也蹙了起来。
王七郎笑答一声“是”,沉吟一阵却又建议:“她春秋还小,天又寒凉,为防万一,最好登陆找家堆栈盘桓数日,待大好了再出发。”
因为在此停船是为补给,男仆大多登陆购物去了,一时之间,竟没人及时入水援救女童。
幸亏这段水流并非湍急,王七郎潜了一阵,便见那女童正在不远挣扎,他加快潜游畴昔,一胳膊搂了女童的脖子,一手往上浮拨。
仆妪笑道:“到底生母也成了良籍,有文书为证之姬妾,传闻生前甚得柳郎主宠嬖,又被主母信重,服侍小娘子之一媪二婢还是主母亲择,本日若非姚姬仗势打发开去,也不会有这不测。”
正想着干脆入舱,制止更多难堪,才走了两步,又听一声喝骂!
王宁致实在没这兴趣,推了洋洋得意的贺湛一把:“早去早回,可别误了路程,这回并非你我二人回京可尽情担搁,我另有家人女眷同业。”
因而这边船上又响起一串惊呼,终究有个华衣贵妇急仓促地出舱,看着儿子冒了个头深吸口气又再潜入江里,急得连声喊叫:“还不让从者下水救人,都愣着做何。”
王七郎仿佛才回过神来,当即心急火燎地叮嘱:“快请大夫,将柳小娘子移去船舱,快,移去母亲舱房!”
行船至岸,稍有停歇,白衣郎君立于船面,恰是王七郎宁致,他负手四顾,眉间轻锁,这神情确是不似抚玩美景应有的愉悦。正自入迷,肩头却挨了一下,王宁致回身便见老友贺湛眉飞色舞的模样。
王七郎想到刚才妇人身边两个女童,顿时焦心。
一向到这女童的庶母呼天呛地而来,假作痛哭却不竭偷窥王七郎时,“见义勇为”的郎君才被他家防备实足的从者挡在身后,推向船舱,一边念叨着:“虽到初春,气候仍旧寒凉,郎君快些换衣,细心风寒。”
王七郎眉头一皱,决然决然地排闼而入,“砰”地一声闭紧。
袁氏一听联婚的话,神情就更加愁闷起来,挑着眉说道:“这事我自有主张。”
终究,女童开端往外咳水,口间断续呢喃。
这回伴随母亲姐妹返回长安,实因父亲得了吏部的空缺,启行时却因同为京兆十家的柳氏女眷也要返京,其家主翁原为江南道下所辖县令,回京述职却有一载余,也是比来才肯定职务,柳家在江南不但只要女眷,乃至主母也早已归京,这回独一姬妾带着两个庶女,虽有仆妇从者随行,到底没有家主男人伴随,也是巧遇王氏众眷返京,才搭伴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