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面的题目,和民企的干系,就是你究竟是做百分之百的私家公司还是有一些股分插手。如果有股东,你究竟占多少股分公道,是51%、60%还是30%、20%?我信赖大师会常常去算。如果公司非常赢利,那你能够悔怨本身的股分太少。如果公司不赢利,那你能够又嫌本身的股分太多,当时如果有别人来一起分担分担就好了。人生有三件事情是永久算不出来的:第一,一辈子赚多少钱算不出来。我能够和大师打个赌,如果让你说你20年今后能赚多少钱,你永久也说不对,因为我们算不出来。第二,将来有多少幸运和痛苦算不出来。第三,甚么时候、以甚么体例结束生命算不出来。固然这三件事算不出来,但前两件事我们每天都在算。男人爱算第一件事,女人爱算第二件事。男人总在算要赚多少钱,女人总在算要有多少幸运,但都算不准。第三件事我们现在不算,将来到了病院,大夫跟我们一起算。以是,人们老是很纠结。那么,到底你占多少股分公道呢?第一,要考虑好处的题目;第二,要考虑管理的题目。比如,如果你占51%,那你乃至能够让董事会变成一种情势。但如果你占20%,那你就老得开董事会,因为你得和董事们筹议。这也牵涉到公司如何管、如何治的题目。
由此看来,在轨制的限定下,我们民营企业获得资本只要三种体例,第一种是权力转化成资本。这类体例很伤害,因为你要给权力回报,除了款项的回报,另有民气的回报,这都是回报。
第二个故事是荣毅仁的故事。荣家在1949年之前和当局的干系很远,根基上是纯民营企业,靠市场在内里折腾。抗战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内迁,荣家的一部分企业迁到了重庆。他家的企业也做得很大,进入了银行等金融范畴。抗战以后,百姓当局培植荣家,当时候金融业是国进民退,他家在银行的股分都被国有本钱挤出去了,江湖上的人乃至绑票荣家的人。以是,荣家对这个旧政权很仇恨,很不对劲。1949年今后,作为荣家的第二代,荣毅仁决然从外洋返来,和新政权建立了干系。1956年,他带头把本身的资产捐出去,做了上海市副市长。毛泽东让他做典范,他就做了。“文革”之前,他是原纺织产业部副部长,“文革”期间,他被整得很惨,但他没有牢骚。厥后,中信银行开端创办的时候,当局没甚么钱,荣毅仁就把当局发还给他的“文革”前的那些财产又捐了出来,拿去办了中信,也没算股分。成心机的是,在他归天的那一年,《福布斯》表露他的儿子荣智健荣登中国富豪榜榜首。他和当局结了两代人的缘,荣智健在亚洲金融风暴时碰到困难,当局给了他很大的支撑。
如果小我的股权太大,常常就没有自我束缚了,因为人们总以为本身是精确的,不太情愿被束缚。有了股东,你就能跟人筹议,如许便能够节制风险。以是,好处和管理要有个均衡,股分在30%~50%之间既考虑到了好处,又有所制约,能够节制风险,让企业稳定生长。
马英九的体例是毫不坐在怀里,不给乱的机遇,不是说身材不好,而是不去伤害的处所。我们的“精力爱情”也是如许,制止你坐到那儿,坐到那儿就乱了,即便你稳定,他也会乱,总会出状况。
第三个故事是辜振甫的故事。辜振甫是海基会首任董事长,提到他,大师就会想到闻名的“汪辜闲谈”,很了不起。他们家初期和日本人有点儿干系,厥后卖了地盘,进城当了本钱家,做了台泥(台湾水泥股分有限公司)、“中信”金控(“中国”信任金融控股股分有限公司)等闻名企业。他和百姓党一向有着非常密切的干系,做过百姓党的中常委,他为两岸干系做了很多事情,半贩子半社会活动家。这也是一种跟当局打交道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