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浚滞气。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吴萸饮 独附丸 妙在吴萸镇厥阴逆气,配入甘温,令震坤合德,土木不害。生附子以百沸汤俟温,浸去盐,日换汤三次。三日外去皮,放地上,四周以砖围,外以炭火烧一时,则附子尽裂,乘热投以姜汁,又如法制之。大略一斤附子配一斤姜汁,以姜汁干为度,研末蜜丸。以粟米稀粥,送下二钱。
四血痛 发笑先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发笑散。
推至理 冲脉干 张石顽云∶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机密》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金匮秘 细心看 《金匮》明显用半夏,先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 实可叹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为反胃。
嘉言书 独得秘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群情甚见透辟。
隔食反胃第八
真武剂 治其源 经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真武汤为治喘之源也。
血症第十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虚寒者 建中填 气度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成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又加椒性之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阴水盛 加桂姜 五皮饮加干姜、肉桂、附子之类。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指导法 草姜调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便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不管矣,而以名医自大者,亦蹈此弊,实可悔恨!温摄法 理中超 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津润益甚,外有酷寒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 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慌、梦遗、来往寒热、怠惰、嗜卧、倦怠、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热不休 死不治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六君子 妙难言 六君子汤加五味、干姜、北细辛,为治喘神剂。面肿加杏仁;面热如醉加大黄。此法时师闻之,莫不惶恐,能读《金匮》者,始知予言之不谬也。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不足,阴常不敷。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六合之气以生,有生之气,便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