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第二十四
消渴症 津液干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实在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恶寒象 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集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谦虚体味,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不法无极矣。
汗源涸 耗真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很多。
茴香料 着医林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逝。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头扭转 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成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成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暖和之意。至于攻陷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成离温药之旨也。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以是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资参谋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二陈加 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厘清饮 佐黄柏 萆 厘清饮加苍术、白术,再加黄柏苦以燥湿,寒以除热。
肝风木 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吐泻甚 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着脐痛 下瘀吉 腹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而痛,宜下瘀血汤。
临症辨 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以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以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金匮》云∶人得民风以发展。此一语最精,风即气也。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瞬息离风即死。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微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若大人当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医者宜化邪风为微风,即以是除邪气而改正气。闽中市医,遇小儿诸病及惊痫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莱菔子、全蝎、大黄、急性子、皂角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葱汁调。敷于囟门以及胸中、脐中、足心,为拔风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归怨之者,觉得外敷之法,无妨姑试,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为害。而不知一敷以后,元气为其拔散,即揭去其药,而既散之气,永不能使之复聚矣。况囟门为元阳之会,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皆不成轻动。古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凡以保赤为心者,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于急惊、慢惊、食积之说,预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前胡、赤芍、钩藤钩、荆芥、天麻、浓朴、神曲、山查、苍术、胆星、葶苈子、萝卜子、贝母、牛黄、朱砂、天竺黄、枳壳、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为一方,或分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