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 第8章 注释
[14]见《论语·八佾》。
[44]见《周易·乾卦·象辞》。郭沫若和李泽厚都以为,《易传》思惟深受荀子影响,本书表示附和。请参看郭沫若《青铜期间·<;周易>;之制作期间》、李泽厚《中国当代思惟史论·荀易庸记要》。
[33]墨子“腓无胈,胫无毛”,见《庄子·天下》。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见《韩非子·显学》。
[30]见《庄子·骈拇》。
[37]见《论语·宪问》。
[17]见《韩非子·说林下》。
[3]老子是否确有其人,《老子》一书系何人所写,学术界一向有争议。我附和很多学者的观点,以为《老子》一书应当成于孔子以后,庄子之前,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它的思惟泉源能够来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莱子,但也能够只是打着他们的灯号,借壳上市。
[30]见《庄子·人间世》。
第六章
[5]以上见《老子·第六十六章》。
[26]见《韩非子·五蠹》。
[28]见《论语·宪问》。
[31]见《庄子·天道》。
[20]见《韩非子·显学》。
[11]见《孟子·告子上》。
[31]见《论语·颜渊》。
[3]以上见《老子·第八章》。
[31]见《庄子·应帝王》。
[24]见《论语·为政》。
[31]见《荀子·礼论》。
[34]见《论语·先进》。
[1]见《庄子·秋水》。
[16]见《孟子·万章上》。
第三章
[12]见《论语·阳货》。原文是:“礼云礼云,财宝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3]见《孟子·万章下》。
[7]见《孟子·梁惠王上》。
[28]以上均见《韩非子·扬权》。
[12]见《史记·孟子荀卿传记》。
[23]见《老子·第六十九章》。
[33]见《墨子·兼爱中》。
[26]见《韩非子·有度》。
[19]见《墨子·明鬼下》。
[25]道,就是指导。齐,就是标准。格,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是“达到标准”,李零先生《丧家狗》说是“遵循规定”,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说是“民气归服”,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说是“认同归依”,我以为是“自发遵循品德律令”。请参看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36]见《韩非子·有度》。
[15]见《老子·第七十三章》。
[4]见《墨子·鲁问》。
[14]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2]见《论语·颜渊》。
[5]见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公孙丑章句下》。
[27]见《老子·第四十一章》(高超先生编为第四十章)。此处凡是作“大器晚成”,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成”更合适老子辩证法。请参看高超《帛书老子校注》。
[5]见《孟子·梁惠王下》。
[37]见《庄子·达生》。
[31]实际上,《墨子》一书没有提到杨朱,孟子则把杨朱和墨子相提并论,可见杨朱在墨子以后,孟子之前。另据《孟子·滕文公下》,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6]见《韩非子·备内》。
[10]唐朝的王真,宋朝的苏辙,当代的章太炎、毛泽东,都以为《老子》是兵法,或有兵法性子、兵法意味、兵法要素。请参看李泽厚《中国当代思惟史论》。
[25]此种解释亦请参看《庄子·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