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蒲月十八日,曾氏致信李鸿章:"中间久不来营,颇不成解。以公事论,业与淮扬海军各营官有堂属之名,岂能无端弃去,起灭不测?以私交论,客岁出幕时,并无不来之约。今春祁门伤害,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间东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热毒,表里交病,诸事废搁,不奏事者五旬日矣。如无穆生醴酒之嫌,则请台旆速来互助为理。"李鸿章接到这封信后即重返曾氏幕府。
李鸿章来了。他对恩师的熟谙,比恩师对他的熟谙还要深一层。他晓得,恩师虽以理学名臣誉满朝野,但决不是一个陈腐的理学先生,既深谙历代权臣的用人之术,又有本身一套辨认、考查、培养、把握、皋牢人才的体例,被怒斥而改换门庭的人会令其恨之入骨,相反,冷淡以后仍忠心不改的人,则会获其更加的重用。曾国藩的这一手,公然被李鸿章看准了。年家子、受业生,再加上夺目、才情和忠心,使李鸿章重入曾国藩幕后,遭到了这位权绾四省的恩师的格外看重。
传闻要由本身去招募淮军,援救上海,李鸿章比当年中进士点翰林还要镇静。他非常晓得乱世年初,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事理。上海一个月光厘捐就是六十万,拿出一半来,便能够养五万精兵了;手中有五万精兵,谁还何如得了!
"一个何桂清,一个薛焕,一个吴煦。"曾国藩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点名。
"再一个是人事题目。上海有三小我,看你将如何与他们相处。" "恩师指的哪三小我?"
"恰是这个意义。"曾国藩欢畅地说,"看来你此后能够做个称职的巡抚。""恩师,弟子固然授道员一职多年,但实在没有做过一天处所官,蒙恩师汲引,不久就要做巡抚了,弟子心中究竟没有底,不知要如何才气不负恩师的希冀。""少荃,你问得好。我明天择其要端说几条,你要好好记着。"曾国藩以手梳理髯毛,深思半晌,不紧不慢地说,"督抚之职,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类,治之之道也有三端。求人之四类,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访查,曰教养,曰督责。采访如鸷鸟猛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辨其贤否,察其真伪。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化者,率之以切身。督责,如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令媛在前,猛虎在后。治事之四类,曰兵事,曰饷事,曰吏事,曰寒暄之事。其治之之道三端,曰分解,曰扼要,曰综核。部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精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厨子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胡涂,一丝之含糊。扼要者,事虽千端万绪,而其要处不过一二语可了。如人身虽大,而头绪针穴不过数处;万卷虽多,而撮要钩玄不过数句。凡御众之道,教下之法,要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不信不从。综核者,如为学之道,既日知所忘,又须月无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两月又综核一次。军事、吏事,则月有课,岁有考;饱事则常日有流水之数,数月有总汇之帐。总之,今后胜前者为进境。这两个四类三端,不时究之于心,则督抚之道思过半矣。克日来,我纵观前史,总结出如许两句话:乱世创业之豪杰,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季世扶危救难之豪杰,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少荃,我辈当此危难乱世,要做豪杰,舍劳苦以外没有快速体例,切不成以巡抚位高权重而稍有松弛。"这一番教诲,使李鸿章劈面前这个恩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他深知这恰是恩师平生的真才实学地点,可供本身平生学之不尽,用之不竭,遂如吸墨纸似的,将每字每句都一一印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