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又奉告我们:“坚白、无厚之辞章,而宪令之法息。”(《问辩》)上面我们将看到,“坚白”是公孙龙的学说,“无厚”是惠施的学说。
《吕氏春秋》另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眷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眷就找邓析出主张。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张。邓析又答复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见《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3世纪的儒家荀子,说邓析(公元前501年卒)、惠施“好治怪说,玩琦辞”(《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也说邓析、公孙龙是“言意相离”、“言心相离”之辈(《审应览·离谓·淫辞》),以其悖论而闻名于世。《庄子》的《天下》篇列举了当时闻名的悖论以后,提到惠施、桓团、公孙龙的名字。以是这些人仿佛就是名家最首要的魁首人物。
由此可见,辩者本来是讼师,邓析明显是最早的讼师之一。不过他仅只是开端对于名停止阐发的人,对于哲学本身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进献。以是真正建立名家的人是晚一些的惠施、公孙龙。
“名家”这个称呼,译成英文时,偶然译作sophists(抵赖家),偶然译作logicians(逻辑家)或dialecticians(辩证家)。名家与抵赖家、逻辑家、辩证家有些不异,这是究竟;但是他们并不完整不异,这更是究竟。为了制止混乱,最好是按字面翻译为the School of Names。如许翻译,也能够提示西方人重视中国哲学会商的一个首要题目,即“名”、“实”的干系题目。
一旦了解了惠施的这类态度,我们便能够看出,《庄子》中所说的惠施“十事”,固然向来以为是悖论,实在一点也不是悖论。除开第一事以外,它们都是以例表白事物的相对性,所说的能够叫做相对论。我们且来一事一事地研讨。
惠施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邓析的本领是对于法律条则咬文嚼字,在分歧案件中,随便做出分歧的解释。这就是他能够“苟察缴绕,令人不得反其意”的体例。他专门如许解释和阐发法律条则,而不管条则的精力本色,不管条则与究竟的联络。换句话说,他只重视“名”而不重视“实”。名家的精力就是如许。
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势:一种是夸大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夸大名的绝对性。这类辨别,在动手从名实干系中阐发名的时候,就变得较着了。我们来看一句简朴的话:“这是桌子。”此中的“这”指详细的什物,它是可变的,有生有灭的。但是“桌子”在这句话里指一个笼统范围,即称呼,它是稳定的,永久是它阿谁模样。“名”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比方“美”是绝对美的名,而“美的事物”只能是相对美。惠施夸大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究竟,公孙龙则夸大名是稳定的、绝对的这个究竟。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也是说,凹凸之为凹凸,只是相对的。“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是说,实际天下中一世事物都是可变的,都是在变的。
惠施(鼎盛期公元前350年至前260年)是宋国(在今河南省)人。我们晓得,他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他的著作不幸失传了,《庄子·天下》保存有惠施的“十事”,我们所晓得的惠施的思惟,仅只是今后“十事”推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