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8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1)

我的书架

但是道家思惟另有另一个方向,它夸大万物天然赋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类“同一”,人需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了解。由这类“同一”所获得的幸运才是真正的绝对幸运,《庄子》的《清闲游》里讲明了这类幸运。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轨制“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加,把鹤腿截短。把天然自发的东西变成报酬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成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这一篇里,描述了大鸟、小鸟的幸运以后,庄子说有小我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他所待者就是风,因为他必须依靠风,以是他的幸运在这个范围里还是相对的。接着庄子问道:“若夫乘六合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贤人知名。”

政治、社会哲学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运的体例。只需求顺乎人本身内涵的天然赋性,就获得如许的相对幸运。这是每小我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标正在于为每小我求得如许的相对幸运。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但愿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庄子》第一篇题为“清闲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惟是,获得幸运有分歧品级。自在生长我们的天然赋性,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相对幸运;绝对幸运是通过对事物的天然赋性有更高一层的了解而获得的。

庄子本人有个故事,很好地说了然这一点。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不是过分度了吗!“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无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发得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郭象注:“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以是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情能够以理和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

这些需求前提的第一条是自在生长我们的天然赋性,为了实现这一条,必须充分自在阐扬我们天然的才气。这类才气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观点同老子的一样。比方他说:“泰初有无。无有知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六合》)以是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天然才气,充分而自在地阐扬了,也就是我们的天然赋性充分而自在地生长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运的。

庄子在这里描述的就是已经获得绝对幸运的人。他是至人、神人、贤人。他绝对幸运,因为他超出了事物的浅显辨别。他也超出了本身与天下的辨别,“我”与“非我”的辨别。以是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有为而无不为。道有为,以是无功,贤人与道合一,以是也无功。他或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天然,不加干与,让每小我充分地、自在地阐扬他本身的天然才气。道知名,贤人与道合一,以是也知名。

为甚么庄子狠恶反对通过正规的当局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启事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天然,不加干与。

推荐阅读: 天下武尊     重生之军营     戏出郧阳     护短仙师:徒儿,横着走!     总裁老公,撩上瘾     镇国驸马爷     农家女和穿越汉     星位行商贩     木头先生和花瓶小姐     环苍穹之光     最后一个外星人     此生无你,只是虚度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