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31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

我的书架

刘歆则分歧,是一名儒家。他的《七略》,根基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他论列了十家以后,写了一段结论,此中也援引了司马谈引过的《易大传》的那句话,然后接着说:“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十家中略去小说家)之言,舍短取长,则能够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敷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觉得先王者也。

如果读一读19世纪的大臣如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够证明他们对于西方打击的感受,的确是如此。这个注试图申明他们如此感受的启事。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义仿佛是说,儒家晓得详细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道家晓得道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晓得“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要两家的连络才是全数真谛。

《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观点。这一篇实际上是先秦哲学的总结。我们不能必定这位作者是谁,这并无毛病他真恰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汗青学家和攻讦家。

对于“中国的同一”这一节末段的结论,布德博士提出思疑。他写道:“六朝(3世纪至6世纪),元朝(1280―1367),清朝(1644―1911)实际上为时之久,足以使中国人在思惟上对于分裂或外族统治感到司空见惯,固然这类局面从实际上讲或许不是‘正统’。何况即便在‘正统’的同一期间,也还是常有怀柔或征服一系列的外族,如匈奴等,以及弹压海内兵变的事。以是我不以为目前的内忧内乱是中国人在春秋战国今后所不熟谙的局面,当然目前的忧患的确具有天下范围,厥结果更加严峻。”

布德博士所提到的汗青究竟无疑都是对的,不过我在这一节所要讲的不是汗青究竟本身,而是中国人直到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对于这些汗青究竟的感受。夸大元朝、清朝是外来的统治,这一点是用当代的民族主义目光提出来的。从先秦以来,中国人光鲜地辨别“中国”或“中原”,与“蛮夷”,这当然是究竟,但是这类辨别是从文明上来夸大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夸大的。中国人向来的传统观点是,有三种生灵:中原、蛮夷、禽兽。中原当然最野蛮,其次是蛮夷,禽兽则完整未野蛮。

民国也有一部官修的《清史稿》,把清朝看作担当明朝正统的朝代。它对于有关辛亥反动的一些事件的措置,现当局以为不当,把它禁了。如果再有一部官修的新的《清史》,写法便能够完整分歧。但是我在此要讲的,是传统的观点。就传统的观点而论,元朝、清朝正如其他朝代一样,都是“正统”。人们或许说中国人贫乏民族主义,但是我以为这恰是关键。中国人贫乏民族主义是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天下的范围看题目。

是以《天下》篇觉得儒家与“道”有某些联络。但是儒家所知的限于“数度”,而不知所含的道理。这就是说,儒家只晓得“道”的粗的方面和细枝末节,而不知其精,不知其本。

《天下》篇接着做出了各家的分类,必定每一家都对于“道”的某一方面有所“闻”,但是同时锋利地攻讦了这一家的缺点。老子和庄子都遭到高度的赞美。但是很值得重视的是,这两位道家魁首的道术,也和别家一样,被说成“古之道术有在因而者”,也只是“道术”的一方面。这是含蓄的攻讦。

推荐阅读: 满级账号在异界     穿越大明迟到,竟成大明战神     雾都侦探     蛮荒大帝     我家后门通万界     万界装逼帝师系统     随身系统:花农俏娇娘     顽妻上岗:总裁大人定力足     武帝丹尊     贱命     穿越异世之沫沫来了     武道通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