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恰是秦朝的残暴促使它敏捷垮台,汉朝继之而兴,大量的当代文献和“百家”著作又重见天日。汉朝统治者们固然不同意其前朝的极度办法,但是他们也感到,如果要保持政治上的同一,还是必然要同一帝海内的思惟。这是同一思惟的第二次尝试,是沿着与秦朝分歧的线路停止的。
扬雄还写了一部《法言》,在此中进犯阴阳家。当然,他在《法言》中也奖饰了孟子。不过这也无碍于我的假说,因为孟子虽有某些阴阳家的偏向,但是从未走到像汉朝今文学派那样的极度。
若把董仲舒当作与孟子一派有必然的联络,那么,上述的荀子对子思、孟子的非议就更加成心义了。因为董仲舒观点的原型如果真的出于孟子一派,则董仲舒是孟子一派的新生长,按照董仲舒来判定孟子,则孟子也的确能够说是“僻违”而“幽隐”了。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停止了这一番新的尝试,他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古文学派最大的思惟家无疑是王充(公元27―约1),他以惊人的科学的思疑精力,反对偶像崇拜。他的首要著作是《论衡》。他谈到这部著作特有的精力时写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篇》)又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论衡・薄葬篇》)
如果我们接管了这个假说,以为今文学派是儒家抱负派即孟子一派的持续,那么就只要假定古文学派是儒家实际派即荀子一派的持续,才符合事理。正因为如此,以是公元1世纪的古文学派思惟家,都具有与荀子和道家类似的天然主义的宇宙观(在这方面,荀子本人是受道家影响,前面已经讲过了)。
如许做的成果,孔子的职位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变得很高了。约莫在这个期间,呈现了一种新型的文献,名叫“纬书”。纬,是与经相对的,比方织布,有经有纬。汉朝很多人信赖,孔子作了《六经》,另有些意义没有写完,他们觉得,孔子厥后又作了《六纬》,与《六经》相配,觉得弥补。以是,只要《六经》与《六纬》的连络,才构成孔子的全数教义。当然,这些纬书实际上都是汉朝人捏造的。
始天子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付诸实施。这固然是完整扫荡,实际上却不过是耐久存在的法家思惟符合逻辑的利用罢了。韩非早已说过:“明主之国,无书柬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