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
但是一小我若能真正“任我”,“毁其所贵”,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去掉向郭所说的“偏尚之累”(《齐物论》“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注)。换句话说,他已经能够晓得“齐物”即万物划一的事理,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看万物了。他已经登上了通向浑沌一体没有差别的境地的康庄大道。
这个思惟,向郭注阐述得很清楚,很雄辩。它说:“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历举年知之大小,各信其一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庄子列举各种分歧的例证以后,归结到独立无待之人,他健忘本身和他的对峙面,也不睬统统不同。万物在其本身的范围内得意其乐,但是独立无待的人无功知名。“是故统小大者,无小无大者也。苟有乎大小,则虽大鹏之与斥鹦,宰官之与御风,同为累物耳。齐死生者,无死无生者也。苟有乎死生,则虽大椿之与蟪蛄,彭祖之与朝菌,均于短折耳。故游于无小无大者,无穷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无极者也。若夫清闲而系于有方,则虽放之使游而有所穷矣,未能无待也。”(《清闲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注)
又说:“法贤人者,法其迹耳。夫迹者,已去之物,非应变之具也,奚足尚而执之哉!执成迹以御乎无方,无方至而迹滞矣。”(《胠箧》“但是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注)
《庄子·齐物论》中夸大了这个没有差别的学说,特别是夸大了没有是非不同。向郭注阐扬了这个学说,更加富于辩才。《齐物论》中说:“六合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向郭注:“将明无是不过,莫若几次相喻。几次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不过。……何故明其然耶?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则天下亦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淆乱,明此戋戋者各信其成见而同于分歧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乃至人知六合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六合万物各当其分,同于得意,而无是不过也。”
轨制和品德
在向郭的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在这个别系中,“天”或“六合”(这里译为universe)才是最首要的看法。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统统存在的全部。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本身与天同一,也就是超出万物及其不同,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乎形象”。
老庄都反对社会上凡是公认的那种贤人。在先秦道家文献中,“贤人”一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完整的人(按道家的标准),一个意义是有统统种类知识的人。老庄进犯知识,因之也进犯这后一种贤人。但是由上述可知,向郭没有反对那些是贤人的人。他所反对的是那些诡计仿照贤人的人。柏拉图生来就是柏拉图,庄子生来就是庄子。他们的资质就像龙章风韵一样的天然。他们就像任何一物一样的纯素。他们写《抱负国》、《清闲游》,也若无事然,因为他们写这些东西,不过是顺乎本身的天然。
但是它们的幸运,只是相对的幸运。如果某物只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得意其乐,则其乐也必然是有限的。以是庄子在这些故过前面又讲了一个关于真正独立的人的故事,他超出有限,而与无穷合一,从而享用无穷而绝对的幸运。因为他超出有限而与无穷同一,以是他“无已”。因为他顺物之性,让万物得意其乐,以是他“无功”。因为他与道合一,而道不成名,以是他“知名”。
另有,“爱生有分,而以所贵引之,则性命丧矣。若乃毁其所贵,弃彼任我,则聪明各全,人含其真也”(《胠箧》“擢乱六律……”注)。仿照别人,不但不能胜利;并且正因为仿照别人,就有极大能够丧失本身的天然赋性。这是仿照的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