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统都否定了,包含否定这个“否定统统”,便能够达到庄子哲学中不异的境地,就是忘了统统,连这个“忘了统统”也忘了。这类状况,庄子称之为“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我们不成以问佛教此宗,涅槃状况切当的是甚么,因为,照它说的,达到第三层次的真谛,就甚么也不能说了。
总的说来,大乘梵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观点,以及能够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体例。对这些停止会商之前,必须起首考查一下梵学的几个普通观点。
虽说佛教有很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分歧的东西,但是统统的宗派分歧同意,他们都信赖“业”的学说。业,凡是解释为行动、行动。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但限于内部的行动,并且包含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梵学的说法,宇宙的统统征象,或者更切当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统统征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示。非论何时,他动,他说,乃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甚么,这点甚么必然产生它的成果,不管在多么悠远的将来。这个成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一小我的存在,就是连续串的因果形成的。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汗青中最严峻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今后,它就是中国文明的首要身分,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别影响。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事理的学说:以为有浅显意义的事理,即“俗谛”;有初级意义的事理,即“真谛”。它进一步以为,不但有这两种事理,并且都存在于分歧的层次上。因而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描述此说有以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在公元2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后辈子罢了,这个说法在必然范围内传开了。这个说法是遭到《史记·老子传记》的开导,此中说老子暮年出关,“莫知其所终”。道家中的热情人就这句话大加阐扬,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达到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统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义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品德经》即《老子》的本国变种罢了。
(三)但是,说“中道”在于不片面(即非有非无),意味着停止辨别。而统统辨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是以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真谛就在于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说见《二谛章》卷上,载《大藏经》卷四十五)。
那么,涅槃状况的切当意义是甚么呢?它能够说是小我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体味了或自发到小我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但是之前他没有体味或自发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国人称做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当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看法引入了中国思惟。以是性宗可译为School of Universal Mind(“宇宙的心”宗)。
“中国的梵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情势的梵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惟连络,它是联络着中国的哲学传统生长起来的。今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类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感化,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但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倒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