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3世纪、4世纪,比较无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梵学的体味也进了一步。这时候以为,梵学很像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而不像玄门。梵学著作常常被人用道家哲学的看法停止解释。这类体例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统统都否定了,包含否定这个“否定统统”,便能够达到庄子哲学中不异的境地,就是忘了统统,连这个“忘了统统”也忘了。这类状况,庄子称之为“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我们不成以问佛教此宗,涅槃状况切当的是甚么,因为,照它说的,达到第三层次的真谛,就甚么也不能说了。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生长
(一)浅显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诸佛奉告他们,万物实际上都是“无”、“空”。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说万物是“无”,这是真谛。
“中国的梵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情势的梵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惟连络,它是联络着中国的哲学传统生长起来的。今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类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感化,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但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倒是深远的。
虽说佛教有很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分歧的东西,但是统统的宗派分歧同意,他们都信赖“业”的学说。业,凡是解释为行动、行动。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但限于内部的行动,并且包含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梵学的说法,宇宙的统统征象,或者更切当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统统征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示。非论何时,他动,他说,乃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甚么,这点甚么必然产生它的成果,不管在多么悠远的将来。这个成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一小我的存在,就是连续串的因果形成的。
总的说来,大乘梵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观点,以及能够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体例。对这些停止会商之前,必须起首考查一下梵学的几个普通观点。
一个有情物的此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闭幕,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此生是甚么,来自宿世的业;此生的业,决定来生是甚么。如此,此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乃至无穷。这连续串的因果报应,就是“存亡循环”。它是统统有情物的痛苦的首要来源。
二谛义
那么,涅槃状况的切当意义是甚么呢?它能够说是小我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体味了或自发到小我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但是之前他没有体味或自发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国人称做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当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看法引入了中国思惟。以是性宗可译为School of Universal Mind(“宇宙的心”宗)。
佛教传入的切当年代是一个有争辩的题目,汗青学家们仍未处理,大抵是产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听申明显帝之前在中国已经传闻有佛教了。而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冗长而慢慢的过程。从中国的文献质料看,在公元1世纪、4世纪,佛教被人以为是有奥秘神通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厥后玄门的奥秘神通没有多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