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禅宗,倒是汗青究竟。北宗与南宗的初创人的分歧,代表性宗与空宗的分歧,如前一章描述的。这能够从慧能自序里看出来。从这篇自序我们晓得慧能是今广东省人,在弘忍门下为僧。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将近死了,把弟子们调集在一起,说现在要指定一个担当人,其前提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下神秀作偈云: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偶然。是以最好的修行体例就是以偶然做事。这恰是道家所说的“有为”和“偶然”。这就是慧远的实际的意义,也能够就是道生的“善不受报”义。这类修行体例的目标,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成果,不管这些成果本身能够有多么好。无宁说它的目标,在于做事而不引发任何成果。一小我的行动不引发任何成果,那么在他之前堆集的业消弭净尽今后,他就能超脱存亡循环,达到涅槃。
修行的体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神秀的偈夸大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夸大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示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示了后一句。
这类传述的初期部分可靠到甚么程度,是很可思疑的,因为还没早于11世纪的文献支撑它。本章的目标不是对这个题目做学术的考据。只说这一点就够了:现在并没有学者当真对待这类传述。因为中国禅宗的实际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缔造出来了,这在前一章已经讲了。有了这类背景,禅宗的鼓起就几近是不成制止的,实在用不着把神话似的菩提达摩看作它的初创人。
禅师教弟子的原则,只是通太小我打仗。但是有些人没有小我打仗的机遇,为他们着想,就把禅师的话记录下来,叫做“语录”。这个做法,厥后新儒家也采取了。在这些语录里,我们看到,弟子问到佛法的底子事理时,常常遭到禅师一顿打,或者获得的答复美满是些不相干的话。比方,他或许答复说,白菜值三文钱。不体味禅宗目标的人,感觉这些答复都是顺口胡说。这个目标也很简朴,就是让他的弟子晓得,他所问的题目是不成答复的。他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他也就明白了很多东西。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从这个观点看来,统统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络。以是,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说:“你如欲得如法观点,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摆脱。”(《古尊宿语录》卷四)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713)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越了北宗,慧能被以为六祖。禅宗厥后统统有影响的家数,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们传下来的(拜见道原《传灯录》卷一)。
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以是修行的体例也是不修之修。传闻马祖在成为怀让(744年卒)弟子之前,住在衡山(在今湖南省)上。“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怀让“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何为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闻言大悟,因而拜怀让为师。
是以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体例,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故意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杰出结果,但是不能悠长。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故故?为属人缘造作故。人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