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 第十七章
如果连胎教都要重视,那么孩子出世今后的教诲就更应当重视了。不要觉得孩子无知无识、不会说话,究竟上孩子一出世,一打仗到内部天下,就顿时开端了他熟谙天下的过程,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时候刻在接收在学习。幼儿学习和接收的速率跟成人比起来要快很多,的确能够用“贪婪”两个字来描述。请想想,我们一个成年人,长大一岁,能学到多少新东西?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几近毫无长进,但是一个婴孩,从零岁到一岁,从一岁到两岁,他能学到多少东西?一个聪明的小孩,一岁的时候就开端牙牙学语,碰碰磕磕地学走路了,两岁的时候已经能够普通走路,会讲很多话了,这速率的确不成思议。特别在说话学习才气上,大人与小孩完整不能比拟。颜之推援引孔子的话说:“少成若本性,风俗如天然”,这真是至理名言。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赋,一半就靠少年养成;好的风俗更是需求在青少年期间加以培养,一旦青少年期间养成了坏风俗,长大了就很难改过来。颜之推接着还援引当时的一句俗话“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就是说,教老婆要从她嫁过来的时候就开端,教孩子要从婴儿期间就开端。为甚么呢?因为在传统社会,老婆刚嫁过来的时候,年纪还轻,十五六岁,又没有依托,在家里完整没有职位,要在夫家站稳脚根,就必须谦虚接管丈夫和婆婆的指导才行,以是这个时候教诲最起感化,最轻易被接管。为甚么教孩子要从婴儿期开端呢?因为婴儿刚生下来,分开父母不能保存,统统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教他甚么就是甚么,也最起感化,最轻易被接管。
读魏晋南北朝的汗青,我们常常会惊奇于当时那些大士族能够出那么多人才,并且能够连绵那么多世代。比方山东琅邪王氏,几近在全部魏晋南北朝期间都是一等旺族,这个家属是秦朝名将王翦以后,在汉朝就已经人才辈出了,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王导以后,真可说是权倾朝野盛极一时,被鲁迅称为“名流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士族活动最完整的一本书,内里写到的琅邪王氏一家的人物就有四十个,居统统士族之冠。按照苏绍兴《两晋南朝的士族》一书统计,在《世说新语》中呈现人数最多的二十个士族,除了琅邪王氏以外,顺次另有:太原王氏,二十人;颍川庾氏,十六人;陈郡谢氏,十五人;谯国桓氏,十四人;平阳羊氏,十一人;陈留阮氏,八人;高平郗氏,八人;长平殷氏,八人;太原孙氏,七人;陈郡袁氏,六人;沛国刘氏,六人;吴郡顾氏,六人;会稽孔氏,五人;汝南周氏,五人;陈留范氏,五人;河东裴氏,五人;河内山氏,四人;陈留江氏,四人;吴郡陆氏四人。
颜之推教子的第四个原则是:父母对后代不成以偏疼,要划一对待。父母如果在后代中有偏疼,并且把这类偏疼较着地表示在言谈行动乃至物质分派上,就会形成后代之间的不敦睦,乃至形成后代之间的仇恨,激发严峻的结果。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就举了好几个如许的例子,但愿子孙引觉得戒。
士族的家教与《颜氏家训》
父母对后代慈爱是一种本性,乃至能够说这是连植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持续本身的生命都必须具有的品性。一只母狗生了一群小狗,当陌生人走近,它便会龇牙咧嘴地收回打单的叫声,恐怕本身的后代遭到伤害。愚夫愚妇,没有受过任何教诲,都晓得心疼本身的后代,所谓“水往下贱”“虎毒不食子”。但对后代要严加管束,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晓得的,因为这需求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教养程度不高、理性不强的人,常常不晓得这个事理,老是怕孩子受委曲,不忍心看孩子受面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用颜之推的话来讲,就是“重于诃怒,伤其色彩,不忍楚挞,惨其肌肤(不肯意峻厉地呵责怒骂,怕伤了后代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怕后代皮肉刻苦)”,一些父母乃至宠嬖本身的后代,落空是非原则,“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他们对后代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戒的,反而加以嘉奖;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说,孩子想吃甚么就喂甚么,想要甚么就给甚么,应当攻讦的反而嘉奖,应当叱骂的却一笑而过。如许的成果是让孩子不晓得是非,觉得该当如许,比及长大了,风俗养成,再来管束已经不起感化了。这个时候父母的叱骂反而引发后代的恶感,形成父子之间的痛恨,养出一些孝子、败家子来,“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生长,终为败德(比及孩子懂事今后,还觉得本来就该如此。后代骄横骄易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