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 第十一章
陶渊明本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先人普通都喜好叫他陶渊明(约365—427年)。他生于东晋末年,死的时候已经到刘宋朝了,大抵活了六十来岁。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年的名将、大臣,曾任荆州刺史,后又都督八州,位极人臣。但陶侃出身寒素,并不属于当时的门阀士族阶层,子孙也不发财,陶侃时繁华了一阵子,到陶渊明这一代又相称贫寒了。陶渊明这小我生性廉洁,看不惯东晋末年的败北宦海,以是一向不想出去仕进。为了保持家庭生存,他也曾经勉强本身出去仕进,但始终不能适应,每次都是做了几天官就辞职不干了。最长的一次是当江西彭泽县的县令,做了八十一天,最后还是做不下去。传说当时郡里派了个督邮(官名)要来彭泽县巡查,此人不学无术,陶渊明底子瞧不起他,想到本身竟然要哈腰鞠躬驱逐如许一个小人,就感觉很窝囊,越想越活力,摘下乌纱帽摔在办公桌上,说:“我如何能够为了一点戋戋的官俸去处这类小人点头哈腰呢?”因而扬长而去。陶渊明的原话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见萧统《陶渊明传》)明天我们还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就是如许来的。
不过这只是陶渊明的一面。有人是以鉴定陶渊明是一个道家,又未免简朴化了。陶渊明在他生长的过程中,受了各种传统思惟的熏陶,也接收了各种思惟的精华,不但仅只是道家,偶然我们也较着地看到他有儒家主动用世的一面。比如如许的诗句:少年罕人事,游幸亏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喝酒》二十首之十六)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之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之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鼓励,光阴不待人。(《杂诗》十二首之一)这美满是儒家式的尽力进取的态度。他在《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中,第十首写得更明白: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老婆。
陶渊明的诗文思惟深切,依托深远,明白晓畅,不富丽不砥砺,不堆砌辞藻,但是味道醇厚、特别耐读,因为它实在,不扯谎话,就如陶渊明这小我活得实在、活得自我一样。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他又在《归去来辞》的最后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也是一样的态度。
南朝则产生了两部在中国传统文学实际中极其首要的作品,一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是钟嵘的《诗品》。《诗品》首要谈诗,特别重视诗歌流派的传承,对今后中国诗歌实际的生长影响甚大。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实际著作,不但在中国空前绝后,即便在全天下也很少能够找到与它媲美的文学实际作品。全书五十篇,用骈文写成,几近触及文学实际的统统首要方面。它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不管如何描述几近都不为过,乃至明天学者们还在不竭地从中发掘宝藏,构成了一个叫作“龙学”的专门学科,就仿佛研讨《红楼梦》的“红学”一样。关于《文心雕龙》已经了有了无数本研讨著作,并且还在不竭地出现新的著作。
大抵说来,陶渊明初期是偏向儒家的,也有一番建功立业的志向,只是看到东晋宦海的败北虚假后,愤而转为隐居故乡、不问世事,思惟就比较偏向于道家了。特别是在对待生命的题目上,陶渊明完整接管了道家顺其天然的悲观态度。他写道:《形影神三首》之《神释》